“垃圾治理需要人力、物力、財力,臺灣通過‘資源回收四合一計劃’解決了這個問題?!?/p>
在3月29日的2023京臺垃圾分類處理交流會上,來自臺灣地區的環保專家黃輝源。講解了臺灣建立社區居民、回收商、地方清潔隊、回收基金共同支持的“四合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北京市東城區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再次與臺灣高雄相關機構、專業人士及普通民眾進行同題探討,從經驗總結、運行機制、處理工藝等幾個層面交流經驗、破解難題。

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龔新宇回顧兩地三年來垃圾分類處理交流的經驗,從改變居民的習慣養成、培養居民的責任意識;規范收集運輸處理、打造專車轉運專業化隊伍;實現各品類應收盡收、形成回收利用產業鏈等三方面進行了介紹。特別是高雄成熟的各品類垃圾收運體系、高質量的回收利用循環經濟模式、完整的垃圾處理工藝技術為東城垃圾分類帶來許多思考和啟發。
近年來,東城區將垃圾治理這項“關鍵小事”做深做細,創新打造了以“生活垃圾城市生態島”為特色的可回收物中轉站,集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大件垃圾拆解粉碎、科普宣傳等功能為一體,形成了工藝展示、技術分享、觀摩體驗、交流學習的互動平臺。在1800平米的東直門“生活垃圾城市生態島”,負責人李京華通過垃圾降解時空走廊、垃圾分類直播間,講述了垃圾治理的歷史與文化、垃圾治理的方法與意義及城市治理中的感人故事。

臺灣環保專家黃輝源博士著重介紹了再生資源各品類回收利用體系建立運行機制。在臺灣,物品及各種包裝的制造者、購買者、販賣者都有責任進行回收,依據其經營、購買的品種和規模進行資源回收付費,建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由專門的基金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在基金使用方面,稽核認證公正團體依據從事資源回收業者申請的種類、數量給予補貼,建立資源回收系統。

臺灣環保專家周明顯博士重點介紹了廚余垃圾堆肥處理工藝等垃圾消納措施。他指出,廚余垃圾80%是水分,20%是有機物,氮含量的不同決定了堆肥工藝不同、用處也不同。
關鍵小事,民生大事。東城區基本形成了垃圾分類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F有垃圾處理固定桶站2000多組、分類驛站180座、大件垃圾投放點近300處、裝修垃圾投放點400余處。同時,專車轉運體系不斷成熟,全過程作業流程逐步走向專業化。現有各類廚余垃圾轉運車183輛,各類其他垃圾轉運車1000多輛以及63座密閉式清潔站,承擔著全區分類垃圾的中轉功能。在垃圾排放計量登記全流程系統實現了智能化管理,稱重計量、主體溯源、軌跡監控等功能實現了區域性聯網聯控。

兩岸垃圾治理互鑒互學、共同打造美好生活,東城區已經連續三年舉辦京臺垃圾分類處理交流會活動,共同推動城市垃圾分類處理走向深入,兩岸情感持續融合。(供稿:魯麗玲)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