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為增強兩岸里社交流,共敘海峽兩岸深情, 9月6日下午,2022年“咱的節日——海淀高雄社區連線活動”紫竹院街道專場溫情開場。

本次活動由海淀區紫竹院街道和高雄市前鎮區忠誠里社區主辦,以“同心相守賀中秋 兩岸相連共團圓”為主題,聚焦兩岸中秋傳統民俗,由海峽兩岸青年同策同籌,以歌舞、書法、手工DIY、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宏音齋笙文化演出為載體,實現兩岸線上云團圓,心更貼近,情更親近。

兩岸青年齊參與 連線更添活力
本次活動由海峽兩岸青年共同組織策劃推進,為活動增添了青春色彩。活動主持人由臺北女孩許允禮與紫竹院街道小伙朱建振共同擔任。為當好主持人,順利推進活動各個環節,兩位年輕人精心準備,多次溝通交流,越來越有默契。活動開場舞蹈《愛》由兩岸青年“牽手”共舞。優美的舞姿、輕快的樂曲一下就點燃了現場氣氛。編舞的是臺青林家萱,目前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系。在活動策劃之初,她就開始設計和編排舞蹈動作、隊形、服裝等,并召集兩岸青年多次集訓。最終3位臺灣姑娘和2位大陸青年共同展現了小虎隊經典曲目《愛》的青春與陽光。


云上團聚話發展 連線更添暖意
活動精心制作了《京臺情緣——那些年我們相伴同行》專題片,回顧了2015年以來紫竹院街道與忠誠里等里社的交流點滴。多年來一起看過的風景,一起走過的道路,一起交換的心意,都被一張張老照片和一段段視頻悉數喚起。京臺交流的情誼經過時間沉淀愈發深厚。來自高雄的北大交換生蔡宜伶通過連線大屏幕,與自己的家人以及高雄的鄉親們“云上團聚”。他們互道問候,同敘近況。蔡宜伶與大家共同分享了她在北京的學習生活:當冬奧城市志愿者、參加交流營、參與社區公益、開展暑期實習等等。多姿多彩的生活讓家人更加放心,也讓高雄鄉親們看到臺灣青年在大陸所擁有的機遇與發展。

傳統文化新舞臺 連線更添詩意
彩蛋DIY、兩岸共寫祝福、笙演奏,傳統文化帶給兩岸同胞更多共鳴。畫彩蛋作為當前臺灣時興的民俗之一,被寄予中秋團圓美好之意。當代美術家盧思宇帶領兩岸居民一起在蛋形工具上作畫,一輪明月躍出海面,映襯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美好主題。兩岸四位書法家通力合作,共同寫下《春江花月夜》前兩聯。四位老師有的筆法蒼勁,有的行筆飄逸,雖筆鋒不同卻心境想通,共同書寫出古詩中描繪的花好月圓之景,以詩文書法表達和美團圓的祝福。活動還邀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宏音齋的傳承人吳景馨與彩虹笙樂團。吳景馨將百年笙文化娓娓道來。彩虹笙樂團的10名孩子們用笙演奏《茉莉花》,耳熟能詳的曲目和耳目一新的表演贏得兩岸朋友們的熱烈掌聲。早在2017年,吳景馨就帶領來京的臺灣參訪團現場參觀了宏音齋的展覽室,并曾在京臺大舞臺上演出。本次演出讓臺灣朋友們感到親切的同時,感嘆百年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活動最后,兩岸朋友合唱《但愿人長久》。在熟悉的詞曲和婉轉的音符中,共同許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本次活動作為海淀高雄社區視頻連線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旨在通過搭建網絡交流平臺,讓京臺兩地交流更常態、便捷、多樣。通過豐富的活動內容,加深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認識,兩岸朋友同心同向的情誼。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