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互動小課堂連線高雄、快板表演垃圾科學分類、綠藍紅灰人偶“垃圾桶”現場演示垃圾投放、京臺志愿者登臺分享心得體會……

3月21日,“垃圾科學分類 兩岸社區同行”2023年京臺社區生活垃圾治理交流會上,形式新穎、多樣的交流活動給京臺兩地民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次交流活動在北京石景山區文化中心和高雄前金區分設會場連線舉辦。京臺兩地城市管理負責人、專家學者、社區民眾等200余位嘉賓相約云端,聚焦生活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宣傳引導、低碳環保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互學互鑒,共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深化兩地社區基層民眾交流,鞏固和增進兩岸同胞感情。

北京市臺辦副主任李勁松在致詞時表示,北京對臺交流工作與首都建設相結合,聚焦民生領域,做好關鍵小事,提高民眾福祉。兩會前,高雄里長來京交流,關心的、問的、看的都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關鍵小事,比如社區停車、養老、垃圾分類、文化活動組織等。去年北京已經成立幾十家對臺交流基地,國臺辦對北京的對臺基層交流工作也給予了充分肯定,今年將進一步發揮交流基地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窗口作用,持續提升京臺基層交流影響力。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利介紹了北京垃圾分類治理成效,通過精治共治法治,夯實基礎,系統治理,形成了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全市1.6萬個社區、村實現了垃圾分類全覆蓋。2021年,兩岸啟動城市治理經驗交流活動,兩岸專家、學者、居民、從業者都積極參與其中,形成了一些城市治理方面的共識。在交流經驗基礎上,組織編寫生活垃圾治理培訓教材《民生“關鍵小事”——生活垃圾治理學習手冊》,為全市基層單位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幫助。
臺灣中華醫事科技大學環境與衛生安全工程系院長劉保文從地球是一個循環系統的角度,介紹了臺灣廢棄物管理與法規、源頭減量、垃圾分類與循環再利用,回收物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源頭減量還地球良性環境。
高雄前金區長生里里長陳宗佐對當地的社區垃圾治理情況進行了介紹。長生里與石景山在社區交流方面有十幾年的歷史,雙方一直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垃圾治理方面,長生里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居民在規定的時間與地點投放垃圾,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兩岸居民探索垃圾治理新舉措,相互交流學習。垃圾分類指導員表演的快板《垃圾分類我來說》,展示了石景山區“老街坊”志愿者群體、桶站值守、宣傳引導監督的工作舉措。石景山區電廠路小學的環保小志愿者們通過開展現場教學,與高雄民眾共同上了一節生動的《環保互動小課堂》,現場氣氛熱烈,互動頻繁。在風趣的講解、生動的圖片展示和人偶“垃圾桶”的互動中,雙方不僅了解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基礎知識,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加深了兩地友誼。

本次交流活動中,市臺辦、市城市管理委向全市各區所有343個街道鄉鎮、部分示范小區村發放《民生“關鍵小事”——生活垃圾治理學習手冊》一書,為全市基層單位開展相關工作提供幫助。同時市臺辦為石景山區高井路社區和電廠路小學兩家單位授予“京臺基層交流基地”。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市容環境衛生協會、中華兩岸活動交流總會共同承辦。北京市臺辦、市城市管理委、石景山區相關領導,各區城市管理委負責人、石景山區相關街道社區代表、部分居民群眾參加北京會場活動。臺灣中華兩岸活動交流總會,高雄市前金、阿蓮、田寮等區相關里長和居民參加高雄會場活動。(作者:京彩臺灣魯麗玲 石景山區臺辦)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