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米養百樣人,讀圣賢之書才能開啟智慧。”

10月26日,北京通州區與臺灣高雄開展“孝道進社區 情誼續千里”兩岸基層視頻連線,兩岸基層民眾及專家100多人參與活動,共同尋找孝道文化在兩岸傳承的根基,互相交流社區治理經驗。
通州區于家務回族鄉仇莊村是一個曾以窮和亂聞名的村莊,1998年開始,在黨支部書記王書信帶領下全村弘揚孝道文化,如今成為全國文明村、孝道村、幸福村。“我是農民,就以種莊稼的思想來思考仇莊村這塊兒地,地不種‘莊稼’,‘雜草’就會叢生。正能量不起來,負能量就要占據。”王書信上任第一年,仇莊村就設立了“老人節”,每年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慰問金。孝道文化慢慢在仇莊村扎根并開花結果,而家風文化則是從最早的孝道文化演變來的。2014年,仇莊193戶家庭提煉制作了自己的家風、家訓、家規,一封掛在自己家里,另一封則放在村史館里,讓家風家訓家規代代傳承下去。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先,孝為人立身之本。中華文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孝文化的歷史,兩岸一彎海峽相隔,孝的傳承共同承載了中華民族之根。臺灣高雄弟子規人文藝術學校校長池學文,分享了自己如何由一位醫療工作者轉變為踐行“提升孩子的品德,將普天下的孩子送到媽媽身邊”誓言的志愿者。池學文表示,在臺灣越來越多的孩子對父母不孝順、對師長不恭敬,這在本質上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在喪失,社會根基在動搖。他擔憂醫生只能救助病人身體,卻不能改變心靈。中華傳統文化是孝道文化,這是炎黃子孫的底色。“思則得,不思則不得。古圣先賢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池學文決定棄醫從文,“一樣米養百樣人。要用古圣先賢的智慧提升孩子的品德,開啟他們的智慧。”弟子規人文藝術學校由此成立,在社區里開展體能課和美勞課,讓孩子從小感受孝的力量,身體力行并內化到心。

許允禮來自臺北,目前在北京實習。她說“一個人孝順不孝順,除了物質生活方面,還要注重老人的身心健康。家中老人身心健康才是我們晚輩的最大福分。”無論她自己家庭還是周圍同學、朋友家庭,都非常重視孝道。從小父母就教育她,孝善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格,孝親、愛自己、愛別人,社會才會有溫度。孝道不僅是孝敬老人的個人品德,也是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對于兩岸交流,她說“不來不知道,來了嚇一跳。”來之前不了解大陸,一個偶然的機會來了才發現,大家說著共同的語言,有著共同的血脈,很多東西都能理解。最讓她震驚的是,這邊的年輕人都特別有規劃、有理想,這也迫使她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未來。所以,現在她重拾兒時的夢想——體育,正計劃考體育教育方面的研究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倡導在全社會形成愛運動、健康運動的理念,讓運動貫穿一生,將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時間拉長。

活動中的文藝演出、共同手作造型氣球,共系同心結等環節,將會場氣氛推向了高潮。兩岸民眾通過視頻紛紛向對岸發出交流互訪的邀請,共同弘揚孝文化,千里續情誼。(作者:魯麗玲)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