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央臺辦宣傳局和國家廣電總局港澳臺辦的指導下,由中華廣播影視交流協會與臺北市影音節目制作商業同業公會聯袂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承辦的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年“融創·未來”微視聽研創周活動舉辦。7月16日-17日,參加活動的24名臺灣師生深入北京西城街巷,參觀歷史文化古跡、體驗風土人情,用鏡頭捕捉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并制作成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大陸經濟社會發展脈動的微視聽作品,在境內外展映。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以潔白的覆缽式塔身矗立在北京中軸線西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藏式佛塔。講解員細致介紹著白塔與元大都城的歷史淵源,大家不時駐足,用鏡頭對準塔身的精美雕刻與飛檐上的風鈴。“你看這塔剎的設計,既有佛教元素,又融入了中式建筑的對稱美,和臺灣一些古寺的細節有相似之處。”一名臺灣學生邊拍攝邊與同行伙伴交流道,“我希望能通過我的鏡頭語言,讓觀眾感受到跨越空間距離的文化根脈始終相連。”

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與此同時,在什剎海街道的煙袋斜街,老字號茶館的吆喝聲、胡同里孩童的嬉笑聲交織成最生動的市井樂章。大家順著胡同一路走到什剎海畔,捕捉著兩岸共通的生活氣息。“這里的氛圍讓我想起臺北的淡水河,同樣有水邊的熱鬧,有老人的閑適。”臺灣學生感慨道。鏡頭下,什剎海的水波與臺灣青年的笑容相映,成為文化交融最鮮活的注腳。

走進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這片始建于明代的商業區,云集了眾多百年老字號。在四季民福,八仙桌旁坐滿了食客,鼻尖縈繞著果木烤出的焦香,只見師傅手腕一翻,刀刃劃過鴨皮的瞬間,“滋啦”一聲,熱氣和油脂的香氣同時迸發出來。“烤鴨聞著好香啊!”一位臺灣學生喃喃道,同時舉起手中的相機和收聲設備,將這誘人的一幕記錄下來,“我要放進作品里,讓大家都感受一下北京美食的魅力!”

青磚灰瓦間,百年院落重展風華。位于陶然亭街道的中海大吉巷既有康有為故居、《每周評論》舊址等歷史風貌建筑,又有米其林餐廳、精美服裝店等時尚元素,處處都是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火花。大家來到中海大吉巷,紛紛思如泉涌,或將鏡頭對準富有韻味的古建筑,記錄下歷史的印記,或按照設計好的拍攝腳本,在這里上演一段名為“交融”的故事。
兩天的采風雖短,卻在臺灣師生心中種下了文化共鳴的種子。這些帶著白塔寺的古韻、什剎海的溫情、大柵欄的匠心與中海大吉巷的創意的作品,不僅是兩岸青年對文化的解讀,更是他們對“兩岸一家親”的生動詮釋。“本次來西城采風,我感受到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大家的熱情好客,希望能通過我的鏡頭語言,講好西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中國的故事。”臺灣師生紛紛表示。
據了解,本次研創周是第二屆海峽兩岸青年“海融競逐”微視聽展播季的開篇活動,標志著展播季正式啟動,希望兩岸青年通過交流研訪深耕中華文明史,在共同傳承中華文化、講好中華民族故事的創作過程中釋放蓬勃青春活力,為視聽業增添新動能,促進海峽兩岸視聽文化融合發展。
來源:西城區臺辦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