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全球人工智能投資大增等市場因素帶動下,臺灣受惠于外銷訂單增長,島內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但對美經濟依賴加深、核心產業外移、民生改善不彰等問題突出,賴清德當局能否妥善處理仍有待觀察。
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主要依靠內需支撐。據臺方統計,2024年臺經濟增長4.3%,較預估值增加0.03個百分點,為近3年新高,地區生產總值(GDP)25.5萬億元(新臺幣,下同),約合7932.4億美元,人均35016美元。其中,內需景氣對臺經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2024年臺內需呈逐季擴張趨勢,對經濟增長貢獻達4.67個百分點。由于基本薪資上調、股市高漲,帶動島內民間消費擴張,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分別增長8.8%、2.9%、3.6%,上市(柜)股票成交值年增長50%。同時,由于全球人工智能(AI)應用需求較旺,帶動島內制造業企業加大投資,前三季度投資同比增長3.6%,主要用于電子零組件業相關設備采購與廠房建設。
對外貿易依靠支柱產業拉動,對美市場依賴持續加深。臺對外貿易由負轉正,較上年有所好轉。2024年,臺進出口總額8695.4億美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出口4751億美元,同比增長9.9%;進口3945億美元,同比增長12.2%;貿易順差806億美元,較上年減少1.8億美元。其中,受全球AI應用需求旺盛帶動,臺第二大外銷貨品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1325億美元,大幅增長59%,成為支撐臺出口復蘇的重要動能。但臺前十大出口產品除資通與視聽產品、電機產品外均呈衰退態勢。如,受終端電子產品消費低迷與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影響,臺外銷最大宗產品半導體出口不振延續,同比下降0.9%,近十余年來首次出現2年連跌;基本金屬及制品、機械、塑橡膠及制品、化學品跌幅小于2%;光學及精密儀器、運輸工具跌幅超過10%。
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反差較大。中國大陸(含香港,下同)、美國、東盟、歐洲、日本為臺灣地區前5大貿易伙伴。其中,對大陸出口止跌回穩,對大陸出口1507億美元,同比減少1.1%,占臺總出口的比重降至31.7%,但較上年降幅顯著收窄。受中美博弈轉單效應影響,臺商臺企特別是電子信息領域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至東盟,兩地電子零組件貿易往來熱絡,帶動臺對東盟出口878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出口占比升至18.5%。此外,受歐洲經濟低迷影響,臺對歐出口衰退8.6%;對日出口衰退17.8%,創15年來最大跌幅,主因在于日本汽車產業外銷欠佳,自臺采購車用芯片不如以往。
外資流入持續衰退,島內資本加速外流。外商對臺投資信心下滑。2024年,臺當局核準外商投資78.6億美元,同比減少30%,連續兩年跌幅超過兩位數。前五大投資來源地分別為英屬加勒比海地區(24.8億美元、占31.7%)、英國(15.4億美元、占20%)、美國(9.4億美元、占11.9%)、日本(4.5億美元、占5.8%)、荷蘭(3.8億美元、占4.8%)。從投資行業看,外商側重投資島內服務業,投資前五大行業中服務業占四席,分別為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金融保險業、批發零售業、資通訊傳播業,合計占外商投資總額的66%。
島內資本加速向美歐、“新南向”流出。臺灣對外(不含大陸)投資449億美元,同比增長91%。投資前五大目的地分別為美國(141.3億美元、占比31.4%)、英屬加勒比地區(87.8億美元、占比19.6%)、新加坡(58.1億美元、占比13%)、日本(54.9億美元、占比12.2%)、加拿大(37億美元、占比8.2%)。其中,臺對美國投資增長46%,主要由臺積電大舉增資拉動;對英屬加勒比地區、加拿大投資分別增長近6倍、245倍,均由臺半導體企業增資或并購帶動。此外,對新加坡、馬來西亞投資分別增長1.4倍、1.5倍。
工業生產回暖但傳統制造業表現低迷,核心產業加速外移。受全球AI、高性能計算與云計算應用需求大規模增長影響,島內資訊電子產業訂單充足、增資擴產普遍,推動臺工業生產指數與制造業生產指數分別上漲13%、13.5%,止住連續兩年下滑態勢。臺制造業項下六大行業中,電子零組件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等新興產業漲幅較大,分別同比增長19.5%、27.6%,為臺工業生產好轉提供有力支撐;但受國際競爭減產、去庫存等影響,臺基本金屬業、化學材料及肥料業、汽車及零件業等傳統制造業表現乏力,分別衰退0.4%、0.6%、6.9%。
受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產供鏈重構影響,以及在臺積電引領下,臺半導體及相關配套產業為分散風險,進行全球產能布局趨勢加快。2024年,臺對外投資中電子零組件占比54%,金額達132億美元,同比增長83%。臺當局審核同意的大案包括:臺積電對美、日分別大舉增資75億美元、53億美元,半導體重要服務商文曄科技投資加拿大39.8億美元,世界先進投資新加坡24億美元,硅品精密2.7億美元增資馬來西亞相關企業等。同時,臺積電在德投資的德累斯頓工廠已動工,在日興建的熊本二廠預計本年第一季度動工,均預計2027年量產。
財政收入保持增長,財政支出持續向防務傾斜。稅收增長主要來源于個稅與證交稅。2024年臺灣全年實征稅收3.7萬億元(新臺幣,下同),同比增長7.9%。主要稅收來源為:營利事業所得稅1.11萬億元、綜合所得稅8222億元、營業稅6089億元、證券交易稅2880億元、土地稅1883億元、關稅1595億元、貨物稅1593億元。其中,綜合所得稅增長8.9%、股市創新高帶動證券交易稅大幅增長46%等,是臺稅收增長的主因。截至2024年底,臺當局長期債務5.85萬億元,債務占GDP的比重由上年28.1%降至25.8%,仍有一定舉債空間。
財政支出向防務傾斜。根據“2024年臺灣總預算案”,臺當局財政支出預計為2.88萬億元,同比增長7.2%。財政支出主要為:社會福利7917億元(占27.5%),教育科學文化5612億元(占19.5%),經濟發展4342億元(占比15.1%)、防務4312億元(占15%)。2016年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當局財政支出列入防務支出的預算大幅向防務傾斜,2024年列入防務支出的預算主要用于向美采購訓練機、“先進地對空導彈系統”(NASAMS),提升康定級艦戰斗系統性能等。根據2025年臺當局預算,防務支出預計4647億元,較上年再增長近10%,增速高于社會福利等財政支出。
民生問題改善承壓,貧富差距拉大趨勢不減。通脹壓力不減。2024年,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2.18%,較上年有所放緩,但已連續三年超過2%“通脹警戒線”,其中民生所需的食物類、醫藥保健類漲幅位列前二,分別為3.69%、3.05%。受臺風、寒潮影響,水果、蔬菜月漲幅創近5年來新高,島內民眾對這些購買頻率較高的品項“物價上漲十分有感”。此外,島內高中低收入家庭CPI統計中,低收入家庭CPI以2.32%上漲最快,高于中、高收入家庭近0.2個百分點,主因是CPI漲幅較大的食物類、醫藥保健類及居住類支出占比較高,加重了低收入群體負擔。
制造業失業問題未有改善。2024年,臺灣失業率較上年有所改善,全年就業人數平均為1159.5萬人,失業人數41.1萬人,平均失業率3.38%,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相較服務業、農業就業有所改善,島內制造業就業減少7千人,已連續4年下滑。此外,島內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較上年小幅下降,仍在11.62%的高位。
民眾收入增長無感。島內從業人員月經常性薪資48997元,同比增長2.88%,扣除物價因素后實質薪資增長0.69%。據島內相關人力機構調查公司統計,島內63個行業中只有半導體、計算機及電子制造、紡織品、光學制造、電信通訊、軟件網絡、金融業等23個行業高于月薪均線,最高薪行業“計算機及電子制造業”較最低的“社會福利服務業”高出近60%。此外,據臺方統計,臺每戶可支配所得按戶五等分計算,最高20%家庭與最低20%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差距升至6.12倍。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