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臺灣社情民意,有助于更好地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2024年臺灣社情民意呈現如下特點。
多數樂見兩岸交流,少數存有“防范”心理
2024年兩岸人員往來440.5萬人次,同比增長53.8%,大陸居民赴臺38.2萬人次,同比增長49.2%。兩岸貿易額2929.71億美元,同比增長9.4%。大陸新設臺資企業7941家,同比增長1.6%。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成效顯現,“小三通”發送旅客136.73萬人次,同比增長78.82%。大陸出臺減免臺灣“首來族”景區門票等多項措施,提升臺灣青年來大陸旅游體驗,擊破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的謊言。臺《聯合報》10月發布的“2024兩岸關系年度大調查”顯示,87%的島內民眾認為兩岸有必要繼續維持溝通,41%的民眾期待兩岸經貿關系持續加強。臺《遠見》雜志12月民調顯示,58.6%的民眾認為臺灣應與大陸增加互動。
2024年民進黨處心積慮限縮、切斷兩岸交流。蠻橫處理“2·14”惡性撞船事件,打壓迫害參加兩岸交流的村里長和退役將領,污蔑馬英九率青年訪問大陸為“統戰工具”,以“國安疑慮”拒絕臺灣旅游業界包船赴大陸申請,利用側翼網軍蓄意“圍剿”客觀中立的臺灣青年博主,大搞“抗中”認知戰,制造“信息繭房”,用恐嚇手段給兩岸交流制造障礙,以上消極手段對臺灣社會產生負面影響。臺《遠見》雜志12月民調顯示,20%的民眾認為大陸是“防范對象”。
“倚美”“疑美”心態并存,維持中美等距關系呼聲日高
臺灣社會普遍存在“親美”“倚美”心態。民進黨更是大肆煽動“倚美謀獨”,企圖“倚美”與大陸對抗,不斷對美輸誠。但特朗普在選舉時提及“臺灣應向美支付保護費”,指責“臺積電偷竊美國芯片產業”,“臺灣芯片產業搶走美國就業機會”,導致島內“疑美論”再度升高。
臺灣民意基金會11月民調顯示,67%的民眾樂見美對臺軍事援助,但51%的受訪民眾不同意向美交“保護費”,57%的民眾不相信美會派兵“協防臺灣”,創下新高。島內民眾雖期待與美走近,更愿定義雙方為“利益關系”。臺《遠見》雜志12月民調顯示,48.3%的受訪民眾認為臺美是“商業伙伴”,11.8%為“親朋好友”,11.3%為“泛泛之交”,10.8%為“防范對象”。輿論擔心臺灣若無利用價值,將被美拋棄成為“棄子”。
島內民眾對臺灣在中美戰略博弈中“夾縫求生”的地位有著清晰認知,期待“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臺《聯合報》“2024兩岸關系年度大調查”顯示,66%的民眾認為臺灣應在中美間保持等距關系。臺《遠見》雜志12月民調顯示,47.4%的民眾認為應努力維持兩岸關系良好,省下對美軍購費用用于建設。
“維持現狀”主流民意下社會心態復雜
賴清德上臺后鼓吹“兩岸互不隸屬”,宣揚“臺獨史觀”,刪改島內軍校中國現代史課程,妄圖割斷兩岸聯結。多數臺灣民眾認為臺當局給臺海和平穩定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更高風險。臺《聯合報》“2024兩岸關系年度大調查”顯示,54%的民眾認為賴清德兩岸政策弊多于利。草根影響力基金會11月民調顯示,多數青年人(18至29歲)認為兩岸有戰爭危險。“新國會智庫”12月民調顯示,55.9%的民眾認為臺灣面臨戰爭的可能性增加。
島內多數民眾認識到大陸已對臺形成碾壓性優勢,不愿充當民進黨“謀獨”炮灰。草根影響力基金會11月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不愿參加民進黨“民力培訓”、不贊成將高中生納入“青年服勤計劃”。臺《遠見》雜志12月民調顯示,若兩岸發生戰爭,56%的民眾不愿自己或家人上戰場。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4年兩岸關系和國家安全民意調查”顯示,若兩岸爆發戰爭,只有6.9%的民眾選擇抵抗、25.8%選擇順其自然。
受民進黨當局推動“去中國化”,兜售“臺獨”主張的影響,“臺灣主體意識”有強化趨勢。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12月民調顯示,63.4%的民眾“自認是臺灣人”,2.4%“自認是中國人”,31%認為“兩者都是”。同時,60.5%主張“維持現狀”,其中34.1%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為30年來最高。
政黨認同格局出現波動,民眾期待政黨和解
2024年1月臺灣“二合一”選舉中,呈現出“藍綠白”三元并立的政黨格局。但柯文哲涉弊案被收押后,民眾黨形象受到重創。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意基金會、臺《鏡新聞》12月民調,民進黨支持度分別為32.3%、35.8%、33.7%,國民黨為20.5%、22.3%、22.5%,民眾黨為11.8%、11.9%、13.3%。三黨支持度雖排位不變,但民眾黨社會基礎大幅流失。臺《美麗島電子報》8月民調顯示,民眾黨反感度65.3%,為2019年組黨以來最高。臺灣民意基金會8月民調顯示,民眾黨政黨感情溫度只有40.33,遠低于中間值50。臺《遠見》雜志12月民調顯示,一年來,民眾黨支持者減少10%,其中4.1%流向藍營,5.2%流向綠營。
島內民眾不希望政黨對立、臺“立法院”空轉。臺《聯合報》“臺灣十年滿意度調查”顯示,74.8%的民眾對島內政治對立表示不滿。“新臺灣國策智庫”12月民調顯示,74.7%的民眾期待“走向政黨和解”,涵蓋過半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支持者。
不滿生活壓力增大,憂心社會問題頻發
賴清德上臺后履行承諾將基本工資提高至2.7萬元新臺幣,但物價上漲、房價升高、電費調漲等導致民眾生活水平直線下降。臺“主計總處”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7.81,較2023年105.51同比上漲2.18%,其中食物類漲價最多,對普通民眾和低收入者影響較大。臺灣金融聯合征信中心統計,2024年第三季度,島內居民平均房貸金額1042.5萬元新臺幣,10年內增幅達47.5%。為限制房價而出臺的限貸令致房租上漲,11月臺灣房租指數暴漲2.66%,創28年來最高漲幅,進一步加重民眾生活壓力。電價調漲導致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并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加劇通膨壓力。草根影響力基金會11月民調顯示,43%的民眾認為限貸令效果不彰,55%民眾不支持在菲律賓設綠能廠輸電回臺,凸顯對臺當局維護民生物價穩定措施的不滿與不安。
民眾對下一代發展深表擔心,臺“兒福聯盟”《2024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指出,2024年臺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僅為68分,與世界平均75分相差7分。37.4%的少年兒童認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系”,較2023年高出9%,為近三年新高。顯示臺灣少年兒童對目前生活感到不快樂,心理疏離感已經成為社會普遍性問題。
民進黨貪腐問題依舊頻發,臺南光電貪腐弊案、“勞動部”霸凌案、“海鯤號”潛艇弊案等層出不窮。“貪”字獲選臺灣2024年度代表字,票數前5名依序為貪、斗、騙、亂、韌,負面觀感明顯。臺《聯合報》“臺灣十年滿意度調查”顯示,88.2%和55.5%的民眾認為臺灣詐騙問題和司法問題惡化,草根影響力基金會11月民調顯示,64%的民眾不滿“政府”打擊詐騙表現,55%不支持“嚴格判刑條件”的“死刑釋憲”結果,60%擔心這一結果會讓犯罪率增加。這反映出島內民眾對司法案件頻發的不滿,對詐騙層出不窮的厭惡,顯示臺灣社會矛盾依然突出,隱性沖突因素增加。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