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民進黨綜述
■?溫天鵬
2023年民進黨當局施政無能,丑聞頻出,妄想“倚美謀獨”,不斷破壞兩岸正常交流交往。“缺”字以第一高票當選臺灣地區2023年度代表字反映的是臺灣民眾對整個社會的不滿、擔憂和無奈。
施政“缺德”無能,島內亂象叢生
(一)施政無能、民怨沸騰。2023年民進黨當局“執政”荒腔走板,致使在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雞蛋等民生領域,爆發物資短缺和食安管控危機。為了挽救民進黨2024年選情,臺農業部門負責人陳吉仲宣布請辭。民進黨當局的能源政策也備受批評,除電力結構配置扭曲,光電和風電的開發也有太多利益集團介入,一再爆出官員貪瀆舞弊。事后,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任何反思,還把“缺德”二字演繹得淋漓盡致,他們始終是欺騙民眾、推卸責任。多項民調顯示,民進黨的“執政”表現讓多數人失望,在青年薪酬、居住正義、能源政策、貧富差距、整體負債等方面表現,民眾的不滿意度接近七成。
(二)破壞司法,謀取私利。2023年民眾對于“司法改革”的滿意度僅25%,大法官15人全部由蔡英文一人所任命。民進黨當局大開司法倒車,控制檢察體系無法撤查“高端案件”,臺產高端疫苗遭爆料為“黨營事業”,約有千名民進黨員及干部皆為高端股東。民進黨以政策綁樁形成自行圖利的“政治白金”,掌握檢察官們的升遷心態來進行“司法架空”。致使司法公正名存實亡。
(三)選情告急,瘋狂撒錢。2024年選舉民進黨年輕選票告急,其利用“執政”優勢瘋狂撒錢,招招落在青年政策上。選前政策紅包撒不停,從大學生宿舍補貼,到租金補貼,臺行政部門端出各種減稅大禮包。民進黨更透過“執政”資源,企圖透過公股企業或政策倡導招標,輸送“紅利”給特定媒體。民進黨濫用公家資源,包裝成大內宣,要求8家公股行庫共同出資拍攝4部30秒短片,鎖定各大媒體投放,相關拍攝、托播費用至少超過上億元新臺幣,經費均是公股行庫吸收、全民買單。充分暴露出民進黨當局精于選舉算計,卻從未把民生冷暖放在心上的事實。

黨內丑聞頻發,派系內斗激烈
(一)黑金丑聞盛行,沖擊民進黨選情。為了避免在2024年“大選”中重蹈“九合一”選舉敗選覆轍,賴清德上任民進黨主席后力推所謂“排黑條款”進行止血。2023年7月,民進黨全臺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公職候選人提名條例修正案,明定涉黑金槍毒者不能參選。民進黨強力主導臺立法機構也通過了所謂“排黑條款”。但民進黨上下早已弊病叢生。先是賴清德的子弟兵、臺南市正副議長邱莉莉和林志展等多人涉嫌賄選。再有“不動產借貸媒合平臺im.B”公司進行詐騙,該案主犯與民進黨的陳歐珀關系匪淺,又牽扯出大批綠營高層人物,相關人員包括臺當局行政機構副負責人鄭文燦、臺監察機構負責人陳菊、蔡辦秘書長林佳龍、臺南市長黃偉哲、高雄市長陳其邁。事件爆發后陳歐珀宣布退選民意代表。民進黨對民意代表陳歐珀的處理,僅給了個不痛不癢的“警告處分”,暴露出民進黨無意治理“黑金”、一心只求選舉的真實面目。
(二)性騷擾案連環暴,重創政黨形象。2023年臺灣島內政壇掀起性騷擾風暴,而這場風暴的策源地就在民進黨。2023年2月,臺當局行政機構發言人陳宗彥被曝光11年前在擔任臺南市新聞處長時,常態性涉及性交易、性招待,陳宗彥隨即請辭。2024年選舉前,賴清德推出所謂“民主大聯盟”,但很快“民主大聯盟”變成“退選者聯盟”。臺“名嘴”李正皓被爆出偷拍前女友私密視頻,最后宣布退選,民進黨前秘書長林飛帆也因涉及性騷擾案退選。此外,與賴清德關系密切的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被爆陷入不倫戀辭職。從性騷擾風波的持續延燒和接連的退選、辭職風波中可窺見民進黨黨風黨紀的敗壞,已重創民進黨形象。
(三)高層政斗頻發,派系貪腐吃相難看。民進黨高層相互之間為了爭權奪利,政治斗爭相當激烈。2023年民進黨“英系”民意代表羅致政先是被曝不雅自拍照外流,后是其一大段疑似與蔡英文的談話錄音在網上流傳。羅致政“錄音門”也讓島內民眾看清了民進黨政治人物私下的真面目。民進黨最大派系“新潮流系”的貪腐行為劣跡斑斑。2023年“新潮流”要員與賴清德身邊親信屢傳違法爭議。“新潮流系”重要成員臺行政機構副負責人鄭文燦、臺陸委會副主委梁文杰、民進黨前組織部主任林正鴻等人陸續被爆料桃色緋聞;賴清德競選總干事潘孟安被爆入住豪宅;“新潮流系”前民意代表賴勁麟也曾掛名18家綠能公司代表人;連臺安全部門在賴清德老家違建“賴皮寮”設崗哨的限制性標案,也是由賴勁麟女兒、民進黨民代賴品妤的特助得標。“新潮流系”已經吃到黨內眼紅,更成非綠公敵。
奉行“倚美謀獨”,大搞“金援外交”
(一)民進黨繼續“倚美謀獨”,提升與美日歐實質關系。2023年民進黨當局繼續“倚美謀獨”,竭力通過各種方式向美國貼靠。4月,美國國會眾議長麥卡錫會見“過境”竄美的蔡英文。8月,賴清德以“過境”為名竄美。民進黨當局持續向美國采購大量武器,迎合美國將臺灣武裝為“刺猬”。民進黨當局也致力于提升臺日實質關系,雙方主要聚焦于安全領域的不斷突破。3月,民進黨與日本自民黨舉辦“臺日外交防衛政策”意見交流會。8月,自民黨副總裁、前首相麻生太郎竄訪臺灣,并與蔡英文會面,麻生太郎主要關注“臺灣有事”的安全保障議題。同月,主導日本半導體戰略的國會議員甘利明也到臺灣,關注的是經濟安全與半導體戰略。歐洲也是民進黨當局2023年拓展對外關系的重要著力點,并且取得了一定“進展”。2023年10月,臺灣“駐米蘭臺北辦事處”正式揭牌運作,民進黨當局聲稱這“開啟臺灣與意大利交流合作新頁”。11月,臺灣與英國簽署“深化貿易伙伴關系協議”,聲稱標志著臺英關系“進入新的里程碑”。民進黨當局邀請多個歐洲國家的國會議員竄臺。
(二)大搞“金援外交”鞏固“友邦”,謀求加入國際組織。民進黨重返“執政”以來,已經接連失去多個所謂“邦交國”。3月,洪都拉斯與臺灣“斷交”,這讓民進黨當局氣急敗壞。為了緊急止血,民進黨當局竭力通過多種方式鞏固與“邦交國”關系。2023年對外活動預算增至304億新臺幣,民進黨當局之所以不斷強化“金援外交”,核心目的是指望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政治人物在關鍵時刻“挺臺”。11月,民進黨當局派人參加第28屆“臺灣PIF國家對話會議”和第52屆“太平洋島國論壇領袖峰會”等,企圖以多邊的方式同步推進與南太平洋群島“友邦”的關系。民進黨當局一直處心積慮,幻想著在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下加入某些重要國際組織,但最終都無功而返。5月,臺灣“衛福部長”薛瑞元率團前往日內瓦,無法參與正式會議,只能在場外尋釁滋事。8月,中美洲議會通過決議,取消臺灣地區立法機構所謂“常駐觀察員”地位。在美國高調宣稱要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的背景下,位于美國“后花園”的中美洲議會毅然決然地將民進黨當局掃地出門,不僅是對美臺勾連的一記響亮耳光,更彰顯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壓倒性共識。
(三)強化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勾連,在國際上刷存在感。2023年民進黨當局繼續加大與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勾連。一是相繼吸引多個INGO赴臺設立“代表處”,包括美國“國際民主協會”“國際共和研究所”“自由之家”、德國“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捷克“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等。二是在臺舉辦國際活動,凸顯臺灣在功能性國際組織中的角色。臺當局協助相關NGO在臺舉辦“第38屆世界獸醫師大會”“第29屆亞洲藥學會年會”“2023世盟年會暨第64屆亞盟年會”大型國際會議,妄圖在國際社會刷存在感。三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聯合舉辦國際活動。11月,臺灣與美國、圣盧西亞在加勒比海地區合辦“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媒體識讀論壇。同月,臺灣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及加拿大在臺北舉行“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下合辦“數字時代的人權”國際研習營,企圖借此擴大臺灣在國際社會能見度。

破壞兩岸關系,違背主流民意
(一)蓄意破壞兩岸正常交往,違背臺灣社會主流民意。2023年民進黨當局繼續不擇手段的阻擋兩岸交往,對臺灣民眾參加兩岸交流設置各種限制阻礙。臺陸委會揚言禁止臺灣民間團體參與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并以所謂“觸法”相威脅。福建莆田湄洲媽祖金身原計劃于11月赴臺巡安,但卻遭民進黨當局粗暴阻擋。12月,臺北市41名里長遭臺北地檢署以疑涉“反滲透法”約談,原因是他們赴大陸旅游“接受招待”。在限制大陸產品入島方面,手段更是荒唐至極。民進黨當局以自己想象出的“統戰”爭議,禁止輸入大陸產的螺螄粉、黃飛紅麻辣花生和魔芋爽等零食。民進黨當局妄稱抖音“危害臺灣信息安全”,禁止島內公務機關使用。自2023年起,島內各大學、大專院校被要求禁止公務使用大陸品牌電子產品及服務。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違背臺灣社會主流民意,遭到了兩岸民眾的同聲唾棄。
(二)繼續樹起“抗中保臺”大旗,抹黑污蔑“大陸介選”。2023年民進黨故技重施,把“抗中牌”包裝成所謂“介選”與“認知作戰”,任何對選情不利的因素,一概甩鍋大陸。賴清德宣稱遵循蔡英文兩岸路線,包括“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但更提出“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容許民進黨官網登載宣稱“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說法。同時,不承認“九二共識”,并標簽化“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在2024年“大選”政見發表會上,賴清德大肆誣蔑攻擊大陸,宣揚“以武謀獨”,攻擊大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歪曲抹黑兩岸服貿協議,煽動兩岸對立和對抗。民進黨當局為轉移執政不力矛盾,贏得選舉,不斷污蔑“大陸介選”,只要不利于其執政的事情就是大陸操作“認知作戰”,2023年民進黨內部爆發各種弊案丑聞基本都甩鍋是“大陸介選”,意圖挑動兩岸對抗情緒。
(三)炒作大陸“威脅”,販賣戰爭恐懼,積極進行所謂“備戰”。民進黨一直在炒作2024年“大選”不是“和平與戰爭”的選擇,而是“民主與自由”的選擇。大肆渲染大陸的所謂“威脅”,販賣戰爭恐懼,推行一系列所謂“備戰”措施。民進黨當局宣布延長臺軍義務役兵役役期至一年、臺“警政署”要選調教官接受訓練、擴大保二總隊編制、擴大招募民防、義警支援軍事勤務任務、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訓練“黑熊部隊”……種種行徑都仿佛在塑造“戰爭必然論”,并美其名曰“備戰方能避戰”。蔡英文與賴清德就是販賣戰爭恐懼的“戰爭販子”的共犯。民進黨當局不斷強調“備戰”,難免讓民眾有“全民皆兵”之感,制造不安與恐慌,也必將作繭自縛。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