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進黨賴清德接替蔡英文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繼續堅持“臺獨”路線,持續強化與美勾連。臺軍堅持“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以不對稱戰力建設為重點,發展武器裝備,強化改革措施,企圖提升“以武拒統”能力。
密切與美軍事勾連
年內美政府推出多項涉臺法案,美軍常年駐臺協訓以及臺軍到美培訓。除此之外,臺主動邀請美進行系列活動。一是美軍火商代表團竄臺。6月3日,27家美國防承包商代表團抵臺,出席6日舉辦的“臺美國防產業論壇”。美方廠商參與數比往年多,除傳統武器大廠 ,還有制作無人機、無人快艇等遙控載具的廠商。二是美臺強化無人機供應鏈。9月22日,26家美國無人駕駛系統或反無人機系統制造商高管抵達臺北,與臺灣業界同行、負責武器采購和開發的軍方人員以及其他研究人員舉行3天會議。跡象表明,臺美正尋求鼓勵無人機企業之間的合作,美為臺提供加入其供應鏈并進行聯合生產的機會,有望幫助臺灣對外出口軍工產品。三是美對臺軍售軍援次數創新高。美對臺9次軍售總額近40億美元,主要是導彈系統、雷達系統以及4架MQ-9B型“空中衛士”無人機、291套攜帶彈頭的無人機系統和720架遠程自殺式無人機等;美對臺3次軍援14億多美元,主要用于培訓、反裝甲、無人機等項目。
組合新建防務單位
為適應新的安全形勢需要,臺灣不斷調整組建新的防務單位。一是組建認知戰研究中心。1月18日至23日,臺調查局整合兩岸情勢研究處、境內安全調查處及資通安全處的力量,成立認知戰研究中心。下設“認知研究、資料分析、應處反制”3個組,專職負責相關理論研究、情報分析和威脅處置以及學術交流等工作。二是擴充憲兵規模。3月8日,臺軍擴大衛戍臺北的憲兵部隊編制,各營兵力比照陸軍聯兵營673人加以充實,并增設一個憲兵營,未來臺北憲兵部隊總兵力由5600人增加到11000人。三是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6月19日,臺當局“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由賴清德擔任召集人。9月26日,首次召開會議,計劃培訓40萬民兵;12月26日,臺當局進行閉門桌上推演,由該委員會成員擔任觀察員,研究如何緊急應對大陸針對第一島鏈的大規模軍演。四是繼續組建新編后備旅。臺軍計劃在18個縣區編組新的后備旅,目前完成編組8個,其余10縣市的后備旅尚待組建。
加快改善武器裝備
8月22日,臺當局通過2025年度防務預算6470億元新臺幣(下同),增加7.7%,連續8年增長。其中對美軍事采購編列705億元、島內產制編列576億元,增長部分主要用于新式戰機采購及海空戰力提升。一是推進裝備研發。1月8日,臺灣航空航天工業發展公司宣布,完成自產軍用教練機的初步設計,標志著取得關鍵進展。3月6日,臺中山科學技術研究院開發一種50千瓦的激光武器,可安裝在CM-32“云豹”裝甲車上增加機動性和射程。6月25日,臺防務部門推出基于“云豹Ⅱ”步戰車研制的輪式105毫米自行火炮——D2原型。二是改造舊裝備。2月5日,耗資45億美元的“和平鳳凰崛起”項目第一階段任務完成, 139架臺灣F-16戰機升級為F-16V (Block 70-72)配置。3月13日,美簽署協議助臺升級E-2k“鷹眼”預警機,計劃在臺灣實施。6月3日,預算逾百億元,對臺軍服役40年的20架C-130運輸機進行性能提升。三是列裝新裝備。3月26日,臺軍“沱江”級巡邏艦首批6艘完成交付,10月中旬,從美國采購的首批11套“海馬斯”火箭炮系統運抵臺灣,由陸軍第十軍團58炮指部接裝。12月15日,向美采購的108輛M1A2T戰車首批38輛運抵臺北港,計劃2025年和2026年再分別接裝42輛與28輛。
革新軍事訓練演習
臺軍圍繞“為戰而訓、戰訓合一”目標,不斷推出訓練改革新舉措。一是鼓勵后備軍人志愿參加教召訓練。1月23日,臺軍鼓勵男、女后備軍人志愿參加教育召集訓練,受訓名額首次增加一倍,承訓男后備軍人的單位遍及陸海空軍、憲兵、后備指揮部等220個單位,承訓女性的有陸、海軍、后備指揮部等48個單位。二是調整訓練時間和內容。6月以后軍官學校學生、聯兵旅不再踢正步,校慶活動也以齊步為主;2025年起統一實行14天新制教訓練內容,在步槍、機槍、迫擊炮之外增加反裝甲武器復訓。三是變更訓練管理標準。正副主官留營恢復常態,結束兩年以來要求兩者不得同時離營的要求;開放官兵出島自由行,不再強制要求跟團行動;官兵休假期間也不再每日向部隊報平安;安全保密改按美軍做法,不再以人員級別,而是以接觸秘密的等級進行安全核查與人員管制。四是改版“漢光”演習。仍分兩個階段進行“漢光40號”演習:4月19日至26日進行“兵棋推演”。7月22日至26日舉行“實兵演習”,聚焦“無劇本、實戰化”演練,首次運用人工智能開發虛擬主播并投入實兵操演。
更換軍隊高層人員
臺軍高層人事變更歷來是其軍事發展動向的晴雨表,賴清德繼承蔡英文不按人事任命慣例的做法,加緊調整軍隊人事。一是破例任用防務部門負責人。賴上臺伊始,啟用與美關系密切的“軍事門外漢”顧立雄為防務部門負責人,原負責人邱國正轉任中山科學研究院董事長,負責督導各類海戰、空戰武器研制和量產。二是隨即晉升人員。7月1日、8月1日,原空軍參謀長曹進平、空軍作戰指揮部指揮官黃志偉分別調任空軍后勤副司令和作戰副司令。8月8日,賴首次進行晉任將官“勖勉典禮”,晉升7名中將和24名少將。8月29日,賴舉辦9月份將官晉升典禮,臨時提拔了1位少將和3位上校,打破了上下半年各舉辦一次晉升典禮慣例。三是擬修法罰退“親陸”軍官。11月17日,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法,根據臺“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曾任島內防務、外事、大陸事務或與安全相關機關的政務副首長或少將以上人員,不得參與有關大陸地區的慶典或活動。擬將對象擴大到“少校以上且領有終身俸人員”,意味著部分“親陸”軍官被調離崗位或退役。
頻繁發生事故案件
由于兵役期延長、管理人才斷層以及軍紀不嚴等問題,導致軍中亂象叢生。一是自殘人數居高不下。臺審計部門公布,2019年起臺軍自殘人數合計158人,其中死亡97人,未遂61人。12月28日,海軍陸戰隊防空警衛群一名潘姓士官值勤期間開槍自殺,是年內發生的第20起輕生事件。二是逃兵現象嚴重。2024年起臺軍延長義務役至一年后,時常發生逃兵事件。4月11日,陸軍第八軍團的一名義務役士兵入伍2天便翻墻出營;5月26日,一名在臺中成功嶺營區服役的士兵在收假返營時自行駕車逃逸;6月16日,海軍“銘傳”艦一名歐姓士兵因不想當兵,深夜跳海游走。三是裝備事故不斷。4月18日,空軍一架P-3C反潛機在執行訓練任務時,一枚無火藥的“小牛”訓練彈不明原因落海。8月26日,臺軍在屏東實施“天馬操演”,多發舊型“陶”式導彈因故障墜海。9月10日,空軍一架單座“幻影”2000戰機在新竹外海夜間訓練時失去動力墜海,機上飛行員跳傘逃生。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