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當選為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但民進黨在臺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選舉中受挫,丟失“完全執政”優勢,國民黨成為第一大黨,民眾黨獲8席成為“關鍵少數”。賴清德面對“朝小野大”局面。對內“鏟除異己”鞏固權力,對外“當家鬧事”壓制藍白。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貪腐遭羈押起訴后,島內政治格局向“綠強藍弱白邊緣”演變。
賴清德強勢鞏固權力
一是民進黨權力結構改組,“親賴系”贏得多數席次。2024年7月21日,民進黨舉行第21屆“全代會”,選舉產生新的權力中樞。在關鍵的10席“中常委”選舉中,“新潮流系”獲2席、“英系”2席、“蘇系”1席、“正國會”1席、“涌言會”1席、“民主活水”1席、“綠色友誼連線”1席,被“正國會”除名的陳亭妃“逆襲”當選。最終,“親賴系”(含“新潮流系”“正國會”“綠色友誼連線”“涌言會”“民主活水”)獲6席,席次過半。此次民進黨權力結構洗牌,“親賴系”成為最大贏家,形成“新潮流系”“民主活水”“綠色友誼連線”為主的“信賴聯盟”,“正國會”“涌言會”也表態“歸賴”,多數派系向賴靠攏。賴清德強化了對民進黨的掌控力。
二是賴清德以貪腐為由拔除競爭對手。鄭文燦一向被視為蔡英文欽定“接班人”,是賴清德在民進黨內最大競爭對手。賴清德上臺后,對鄭文燦旋風出手。2024年7月11日,鄭文燦因涉貪污罪,遭桃園地方法院法官裁定羈押禁見。8月27日,鄭文燦因涉嫌受賄,遭桃園地檢署起訴、求處有期徒刑12年,并于隔日獲法院裁定以2800萬元(新臺幣,下同)交保。至此,鄭文燦政治生命基本終結。除掉鄭文燦后,賴清德又將矛頭對準其黨外最大競爭對手民眾黨主席柯文哲。8月31日,因涉京華城案,柯文哲遭檢察官聲押禁見。12月26日,臺北地檢署公布“京華城容積率案”“政治獻金案”調查結果,以受賄、公益侵占和背信罪起訴柯文哲求處重刑28年6個月。2025年1月1日,柯文哲正式請辭黨主席。經檢方與法院多輪來回,2025年1月2日,臺北市法院以“有逃跑可能性”為由裁決柯文哲在起訴期間仍羈押禁見、不得保釋。賴清德接連除掉兩個最大競爭對手,權位穩固、牽制減少。
藍白聯合制衡民進黨
一是提出“立法機構改革法案”,強化監督賴清德及民進黨當局。2024年4月起,國民黨及民眾黨提出一系列“法律修正案”,合稱“立法機構改革法案”,包含臺灣地區領導人應赴立法機構報告、加強人事同意權、擴大調查權、增加聽證權以及藐視立法機構罪等,試圖限制賴清德及行政機構過大的權力。5月17日,立法機構對“改革法案”進行表決,藍白兩黨與民進黨爆發多輪肢體沖突。5月28日,藍白兩黨利用人數優勢使“改革法案”獲三讀通過,于2024年6月26日正式生效。但賴清德利用權力強勢反擊,一方面號召公民團體及綠營側翼發起所謂“青鳥行動”,多日在立法機構外集合抗議,以游行示威施壓藍白;另一方面,賴清德、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行政機構以及監察機構分別聲請“釋憲”。“大法官”于7月19日裁定部分條文暫時停止適用,10月25日宣告“藐視立法機構罪”在內的多數關鍵條文“違憲”,相關條文立即失效。
二是攜手阻擋總預算案、“NCC”“大法官”等多項人事法案。2024年8月,臺行政機構通過3.1533萬億元的“總預算案”,請立法機構審議。國民黨、民眾黨以“原住民禁伐補償”等未編列預算,多項預算又編列過多為由,聯手6度擱置“總預算案”,至11月8日“總預算案”第7度“闖關”才獲準交付委員會審查。此外,藍白還聯合阻擋了8月的“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人事案、9月的“考試院”人事案及11月的“大法官”人事案,民進黨所提7名“大法官”人選遭全數否決,“NCC”人事案也依然卡關,僅“考試院”人事案于2024年12月17日獲部分通過。
三是攜手通過“選罷法”“訴訟法”和“財劃法”等修正案。由于民進黨揚言要針對藍白縣市長及民意代表展開“大罷免”,國民黨及民眾黨各自提出修改“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提高罷免門檻。“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目的是讓民進黨當局釋出更多財源給縣市政府。“憲法訴訟法”修正案將“大法官”裁決門坎從“現有總額”修正為“法定總額”,以此封殺賴清德利用“大法官釋憲”拒絕執行立法機構通過的法案的手段。2024年12月20日,藍白利用人數優勢在立法機構通過了“選罷法”“訴訟法”和“財劃法”三項修正案。
主要政黨面臨矛盾困境
一是民進黨內部派系紛爭加劇。賴大力培植任用親信,“非賴”勢力生存空間受壓,被迫抱團求生,“親賴系”內部也存在利益嫌隙。黨務方面,2024年7月民進黨“中常委”選舉中,“涌言會”“中執委”鄭光峰暗助“英系”蘇治芬,使“英系”多拿1席“中常委”,而鄭文燦系統的呂林小鳳投廢票致“新潮流系”落選1席“中常委”。2026年縣市長選舉方面,賴清德原本有意讓隸屬“正國會”的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以罷免基隆市長謝國梁有功為名參選新北市長,但“非賴系”在罷免過程中冷眼旁觀,坐視罷免失敗,“蘇系”民意代表蘇巧慧出線機率增大。“英系”“蘇系”和陳亭妃等人聯合,形成了“反賴聯盟”,“非賴”勢力持續釋放反制信號,要與賴“共治”“分羹”。賴清德僅憑強勢作風,恐難以維持黨內和諧,將埋下內斗隱患,沖擊2026年縣市長選情。
二是國民黨改革效果有待檢驗。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敗選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展開大規模黨務組織改造。首先是裁撤僅存的“特種黨部”黃復興黨部,以“退役軍人服務工作委員會”取而代之,以解決“黨中有黨”的問題,使組織更加輕量化、扁平化和統一化。其次是權力中心向民意代表、縣市長主導的“內造化”政黨轉變。布局“不分區民意代表”任縣市黨部主委,甄選民意代表任中央黨部負責人。提出政黨智庫“內造化”路線,并于3月15日完成智庫董監事改選。最后是新增青年數位部,整合相關青年組織和資源,為2026年基層縣市選舉儲備青年人才。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為國民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組織的凝聚力和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但改革成效的顯現還需要時間和后續選舉的檢驗。
三是民眾黨面臨“泡沫化”危機。民眾黨向來被認為是“一人黨”,柯文哲是民眾黨的“精神領袖”。柯文哲被羈押起訴后,對民眾黨的形象和支持率造成較大負面沖擊,政黨認同度由2023年15.6%一度降至5.6%。在組織方面,民眾黨需要在柯文哲缺席的情況下重新調整領導架構和黨內事務管理,主席黃國昌等需要努力穩定黨內人心。“后柯時期”的民眾黨內斗凸顯,圍繞黨主席選舉的路線之爭恐臺面化。民眾黨主要依靠立法機構8席民意代表維持政治能量和影響力。但在政黨遭受重挫、柯文哲光環消失、賴當局遏壓和柯案恐“株連全黨”的情況下,民眾黨2026年縣市長選舉前景暗淡,恐將被邊緣化。
2025年,在民進黨主導下,島內將迎來“大罷免潮”。民進黨為牽制藍白在立法機構的戰力,同時寄望改變“朝小野大”局面,通過公民團體提出罷免數十名藍營民意代表及新竹市長高虹安,國民黨被迫反擊也提出十幾席綠營民意代表及縣市議員罷免名單。“大罷免潮”來勢洶洶,整個臺灣恐將遍地烽火,朝野對立愈加嚴重,政局也更趨動蕩。同時,民進黨“執政”下,島內“詐騙案件”“校園、職場霸凌事件”不斷,“缺水”“缺電”等民生物資短缺狀況頻現,貧富分化加劇,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未有明顯改善,2025年民進黨當局將面臨更多挑戰。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