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灣兩項選舉落幕,民進黨繼續“執政”,頑固推動“臺獨”路線,導致兩岸關系復雜嚴峻;公然掀起黨爭惡斗,誘發島內政局諸多亂象;肆意放縱派系貪腐,致使臺灣民眾苦不堪言。
蠻橫推進“臺獨”施政,兩岸對抗風險上升
(一)頑守“臺獨”分裂立場,升高兩岸對立對抗。民進黨為煽動兩岸對立、撈取“臺獨”選票,罔顧島內“要和平、要交流、要合作、要發展”主流民意,不斷進行“固獨阻融抗統”政治操弄,致兩岸關系僵局難解。一是延續兩岸對抗基調。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自稱“務實的臺獨工作者”,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后,利用“5·20講話”“雙十講話”公然兜售“新兩國論”,且在島內社會文教、外事防衛、兩岸經貿等領域全面落實“去中國化”施政,竭力推動“文化臺獨”,深化兩岸“脫鉤斷鏈”,充分顯示“賴氏臺獨”的頑固性與破壞性。二是破壞兩岸交流氛圍。針對海峽論壇、“2024上海—臺北城市論壇”等兩岸交流活動,民進黨予以百般阻撓,詆毀“雙城論壇矮化臺灣”,意圖破壞兩岸交流氛圍。年底,民進黨民意代表又提案修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欲在“吳斯懷條款”基礎上新增“呂禮詩條款”,用以打壓積極從事兩岸交流活動的島內人士。三是強阻兩岸民眾互動。民進黨拒絕解除島內居民赴陸旅行“禁團令”,惡意將臺灣居民赴大陸旅游警示提高至“橙色”,以所謂“國安疑慮”為由拒絕臺灣旅游業界包船赴陸申請。同時,民進黨及其側翼“網軍”還肆意“抹紅”“抹黑”兩岸民間文化交流,頻頻給民族英雄鄭成功貼上所謂“殖民者”標簽,誣蔑媽祖、保生大帝、關帝爺等為所謂“對臺統戰工具”,試圖恫嚇臺灣民間信仰團體和信眾,公然挑戰島內公眾底線。
(二)拓展所謂“國際空間”,借機制造“一中一臺”。賴上臺后,民進黨當局極力鼓吹“讓世界看見臺灣”,大肆攻擊聯大第2758號決議,謀求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妄圖制造臺灣是“國際社會重要一員”假象。一是伺機推動臺灣海峽“國際化”。“2·14”撞船事件發生后,民進黨當局借機站隊美國所謂臺灣海峽“國際水域說”,附和美西方誣我“霸道控制臺灣海峽”,威脅民主國家“海上生命線”“科技供應鏈”,推動外部勢力介入臺海。7月,民進黨當局勾連日本在東海開展“斷交”后首次海上聯合演訓。此外,臺當局還于年內增派人員赴美“海岸防衛學院”受訓,促成美海軍上校入島擔任“海巡聯絡官”。二是竭力挑戰聯大第2758號決議。7月,2024年“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在臺舉辦會議,通過所謂“決議”,妄稱聯大第2758號決議“未解決臺灣的政治地位”,未涉及一中原則。賴清德參會叫囂“大陸錯誤詮釋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為了建構武力攻臺的法理依據”。9月,第79屆聯合國大會開幕,民進黨當局宣稱要協助國際社會“正確了解”聯大第2758號決議,鼓噪該決議“與臺灣無關”,“中國無權在聯合國體系代表臺灣”。三是上演“過境”美國政治鬧劇。賴清德、蕭美琴等民進黨政客,以竄訪、“過境”美國為名,謀求提升“臺美關系”,變著法子搞所謂“外交突破”。
(三)賣力貼靠外部勢力,嚴重損害臺海和平。民進黨主動充當美西方“軍事遏華”棋子,妄圖“倚洋謀獨”“以武拒統”。一是提升對美軍購頻度、額度。年初,美臺高調“官宣”包括無人機、F16戰機零件、防空導彈等在內的多個軍售項目。8月,在民進黨當局遞交給臺立法機構審查的防務預算書中,2025年度防務預算總額高達6068億元(新臺幣,下同),相較8年前增長近一倍,創歷史新高。二是妄圖利用軍購討好美國。11月,特朗普剛當選美國下一屆總統,民進黨為討好特朗普,向美新政府遞交“投名狀”,隨即通過綠媒放風,聲稱要向美提出總價超150億美元的軍購案。年底,在賴“過境”美國前夕,民進黨當局再度向美追加采購3.85億美元軍備。三是“倚美謀獨”違背島內民意。民進黨揮霍島內民脂民膏,向美交“保護費”,不惜犧牲臺海和平穩定的作法,激起島內民怨。11月,民進黨當局開展名為“太武操演”的實戰化訓練,高調展示F—16V、“阿帕奇”等美式裝備,其挑釁行為招致島內輿論一致撻伐。12月,臺多份民調顯示,民眾強烈不滿民進黨“量臺島之物力,結美國之歡心”的惡劣行徑。
“內斗”“外斗”同頻共振,島內政局亂象升級
賴清德當選后,民進黨派系圍繞利益交換和政治分贓內斗加刷,同時動用各種政治手段打擊在野黨,擠壓統派生存發展空間。
(一)民進黨權力分贓不均內斗頻頻。一是綠營內部權力格局分化重組。2024年,民進黨派系版圖整體呈現“英系”勢力消退、親賴陣營擴張格局。年初,臺灣“二合一”選舉結束,民進黨在立法機構共獲51席次,“新潮流系”及“親新系”合計達18席,“正國會”10席,“英系”僅剩5席。5月,民進黨22縣市地方黨部主委選舉結果出爐,“新潮流系”“英系”“正國會”三大派系各得4席。7月,民進黨舉行所謂“全代會”,各派系圍繞未來兩年黨內權力分配、2026年臺灣“九合一”選戰布局展開激烈博弈。最終,在10席“中常委”中,親賴人馬拿下6席,包括“新潮流系”2席、“綠色友誼”“正國會”“涌言會”“民主活水”各1席;另外4席為“英系”2席、“蘇系”1系、陳亭妃1席。二是賴系與非賴系角力不斷。賴上臺后大肆選用“新潮流系”的“臺南幫”“高雄幫”占據肥缺崗位。其赤裸裸打造“賴系近衛軍”的做法引發民進黨其他派系不滿。年中,卸任僅兩個月的蔡英文以“另有行程”為由缺席民進黨“全代會”,讓“蔡賴之爭”再次浮出水面。12月,在“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投票過程中,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投下反對票,導致賴提名的七名“大法官”全遭否決,重創賴在民進黨內威信。
(二)賴罔顧民意朝野爭斗日益尖銳。賴上臺后剛愎自用,選擇向國民黨、民眾黨“全面開戰”,導致島內政局戰云密布、動蕩迭起。一是煽動綠營側翼施壓在野黨。賴和民進黨不愿接受“雙少數地位”,主動尋釁挑戰擁有多數民意代表席次的國民黨、民眾黨,大肆利用“網軍”、綠媒和側翼組織,惡意阻擋藍白兩黨提出的“立法機構改革法案”。5月,鼓動多個“獨”派團體,煽惑近10萬名青年支持者,引發全臺串聯的“青鳥運動”,意欲利用街頭鬧事手段,施壓在野黨團、裂解“藍白合”。二是肆意進行仇恨政治動員。民進黨為脅迫國民黨、民眾黨配合其“臺獨”施政,年內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猛下殺手,且向國民黨政治人物發起所謂“大罷免潮”。9月以來,民進黨當局利用“京華城案”“政治獻金案”,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窮追猛打。對此,島內媒體評論指出,柯案是民進黨對民眾黨赤裸裸的“政治追殺”。10月,在綠營“嚴陣以待、全力以赴”,屢屢動用“執政”資源的情況下,民進黨發起的國民黨基隆市長謝國梁罷免案慘遇滑鐵盧。不過,踢到民意鐵板的民進黨并不死心,于12月再拋罷免藍營民意代表議題,宣告其將繼續上演“惡罷”鬧劇。三是立法機構沖突加劇政黨對立。針對島內立法機構“三黨不過半”狀態,民進黨“好勇斗狠”,致島內政壇惡斗不止。2月,臺立法機構首次召開會議,藍綠民意代表就發生激烈肢體沖突,上演“全武行”。8月,民進黨當局2025年度“總預算案”連續遭到國民黨、民眾黨聯手封殺后,民進黨死不認錯、固執斗狠,多次揚言“釋憲”、威脅“倒閣”。12月,島內立法機構審議“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時,民進黨用“拳頭”代替“人頭”,使得會場爆發激烈沖突。
(三)民進黨當局酷烈追殺島內統派。民進黨動用司法、行政、輿論等手段,以“莫須有”罪名,針對性迫害島內統派組織和人士,持續強化“綠色恐怖”。年內,臺內部事務主管部門以“破壞治安和社會秩序、侵害民眾自由”等罪名為由,聲請臺所謂“憲法法庭”解散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此外,“統一聯盟黨”屏東黨部主委張存逢、總干事黃榮德,因組織屏東基層民眾赴大陸交流參訪,遭民進黨當局無理指控,被臺灣屏東地方法院一審判決有期徒刑4年半。
弊案丑聞觸目驚心,貪污腐化變本加厲
過去一年,民進黨搶錢、卡位亂象頻發,爆發諸多弊案與丑聞。年初,國民黨公布“高端”疫苗案相關錄音資料,直指民進黨有近千人為“高端”股東,涉嫌欺詐與內部交易。賴上臺后,民進黨陣營接連爆發多起弊案。7月,桃園市前市長、前臺灣海基會董事長鄭文燦因涉嫌巨額貪腐受賄被法院裁定收押監禁。8月,前交通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李孟諺因“桃色風暴”狼狽下臺。同月,民進黨民意代表林宜瑾辦公室遭搜查,檢方針對其在臺南市議員任內涉嫌詐領助理費進行偵辦,認定林犯有貪污、偽造文書等罪行。11月,民進黨前“中執委”“臺鹽”前董事長陳啟昱涉光電弊案被捕。12月,臺灣2024年代表字票選結果公布,“貪”字高居第一。對此,島內媒體直言,“貪”字準確概括島內當權者的失德與敗政,是對民進黨的一記當頭棒喝。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