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2023年宣布接受臺當局在當地設立代表處,但至今仍無下文。據臺灣《中國時報》11月4日報道,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民進黨當局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設立代表處遭卡關,主因是雙方在代表處名稱方面意見有分歧,臺當局希望根據先前“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例子,以“臺灣”命名,愛沙尼亞則擔憂引中國大陸不滿,堅持以“臺北”命名。
2021年11月,立陶宛批準臺灣當局設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中方宣布與立陶宛雙邊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此后,中立之間無高級別官方交往,各領域交流合作不多。文章稱,有消息人士直言,“要愛沙尼亞和立陶宛一樣使用相似的名稱是不可能的”,如果愛沙尼亞試圖效仿立陶宛,這個國家幾乎不可能從其他國家獲得任何幫助。
《日經亞洲》11月3日報道稱,愛沙尼亞外交部近日告訴該媒體,2023年愛沙尼亞接受臺當局設立非外交性質的臺北辦事處,“但至今我們還沒收到任何設立機構的請求”,多數國家都有“臺北辦事處”,“這符合一中政策,愛沙尼亞也會持續奉行”。
《日經亞洲》稱,先前傳出消息,臺當局與加拿大就經貿問題談了好幾個月,但加拿大遲遲未與臺當局簽署協議。加上這次愛沙尼亞的事件,都顯示許多國家看重中國大陸的態度,小心處理對臺關系。
國民黨“立委”牛煦庭表示,賴清德當局堅持在代表處名稱上做文章,相信臺灣民眾自有公斷。國民黨“立委”徐巧芯批評稱,民進黨當局不應趁機植入“臺獨”,“自嗨沒有意義”。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嚴震生表示,過去的“邦交國”屢屢與臺當局“斷交”,當局因而設立代表處,但現在增設代表處相當困難。
臺灣《聯合報》11月4日發表評論文章稱,賴當局繼續“反中抗中”能討到什么便宜?賴當局從來沒有嘗試除了“順美抗中”之外的第二條路,“當美國戰略轉向,賴當局還是單押美國,當然也就只能繼續吃悶虧,坐視臺灣成棄子和火藥庫了”。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


打印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96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