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京臺基礎教育校長峰會)
編者按:
9月27日,2023京臺基礎教育校長峰會在北京東城區舉辦。論壇以“培根鑄魂、以文育人”為主題,通過主論壇、同上一堂課、中秋詩會、孔子誕辰紀念等活動,展示首都基礎教育塑魂育人成果,厚植兩岸青少年和教育界人士中華文化情懷,促進京臺基礎教育融合發展。北京市東城區副區長王佑明、北京市臺辦主任霍光峰、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國臺辦二級巡視員蒼軍、市教委副主任柳長安、臺灣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兼創會秘書長邱承宗、北京景山學校校長邱悅、北京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等眾多嘉賓出席活動開幕式。馮院長圍繞中華傳統文化與儒家教育,以“從論語發端,開啟人文精神生活”為題進行了主旨報告。
從論語發端? 開啟人文精神生活
——在京臺基層教育校長峰會上的講話
四海孔子書院院長? 馮哲
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錢穆先生。
教育是人類升沉之樞紐,教師是教育的核心。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大成至圣先師,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儒家教育以人物為中心,夫子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生命典范。
夫子教我們什么?
夫子教我們重禮,有禮方能了解神圣;
夫子教我們自然,自然方能沒有負擔;
夫子教我們重學,重學方能了解天道;
夫子教我們用心,用心方能實現自己;
夫子教我們重樂,金聲玉振方能教化;
夫子教我們重德,德行方能讓人敬重;
夫子教我們重經,經典方能讓我們弘毅;
夫子教我們重近處,近處方能腳踏實地。

夫子教我們重家,重家才知生命成長的終極源泉。
夫子教我們重孝,重孝方能讓人有根有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認為,人的終極存在,不在個體而在原初和真切的人際關系,也就是家關系、特別是親子關系之中。
今天談家文化,是在喚醒每個中國人深度的家意識。“家”或“親親”不止于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意義非凡,他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人類存在的基本路徑。
慈孝之愛心就是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天地之心。儒家發現,家是一個終極的源泉。仁對于儒家是圓滿的美德,所以成為一個仁人是儒家修身的最高目標。仁的根子扎在健全的家庭關系里。

(馮院長在四海孔子書院為學生講課)
儒家發現,家是一個終極的源泉。仁對于儒家是圓滿的美德,所以成為一個仁人是儒家修身的最高目標。仁的根子扎在健全的家庭關系里。《論語》有言:“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在《禮記·中庸》中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家是人類的本性,而“孝”則保證了一個家的美滿。“人類無論到什么時候,離開了家,從長遠看,是無法存在的,至少,他無法是個健全的存在。”
人類幾乎所有最真摯最強烈的感情和體驗,都與家庭、親人相關。儒家大學中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中國人的廟堂,天地君親師的文化信仰最初是在家庭形成。而孝意識是整個信仰的起點;但就人之為人而言,家是人的善性良知真情蘊育之地,也是尊尊親親敬愛之所,一句話,家才是永恒溫暖,人性之源。
人類社會的代際傳遞在家庭,人性的自我救贖在家文化。
今天,年輕人會奔向元宇宙,未來,人類會從元宇宙回家。
看我文化,浩浩湯湯,代代相傳的,只有浩浩其天、淵淵其淵,人與人之間的,一往情深。
兩岸說倒底是一家人,都是在中華文化孕育下的一家人。經貿是手拉手,惟有文化才能心連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包括了臺灣同胞在內的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與走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當然也包括了臺灣同胞在內的共同努力。
兩岸共同傳承,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與社會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