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以“十年同心·共繪未來”為主題的第六屆兩岸媒體人峰會在北京舉行,兩岸近150名媒體負責人、傳媒學者、新聞界代表等參加。
臺灣青年對大陸哪些事物最感興趣?如何促進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怎樣突破民進黨當局給兩岸交流設置的種種障礙?島內的“大罷免”將走向何方?
峰會期間,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苑舉正表示,越來越多臺灣青年正主動選擇來陸求學、發展,但臺灣青年若想在大陸脫穎而出,不能只靠優惠政策,而要拼實力、靠真本事。
他也直言,民進黨當局通過限制交流、操弄認同,人為制造兩岸隔閡,但大陸的真實進步終將打破偏見。在對臺問題上,大陸已經取得了主動權。

苑舉正教授(右)接受記者專訪。攝/丁文捷
“大陸的交換生總是坐在第一排”
記者:青年是當前兩岸交流最活躍的群體。您長期在大學任教,據您觀察,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哪些事物、話題最感興趣?
苑舉正:總體來看,他們對大陸的興趣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大陸各類網絡平臺和電商的熱衷,比如小紅書、抖音、淘寶等,很多人會請來大陸的親友代購。這種接觸雖是消費導向,但拉近了與大陸的日常距離。
二是來大陸求學的學生不斷增多。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城市,高校資源豐富。有些學生高中畢業后就主動來大陸讀大學,并非因家庭背景或親屬關系,而是出于對“中國夢”的認同。
三是一些優秀學生來大陸實習、創業或參與項目,希望為祖國出力、實現個人發展。
整體來講,主動來接觸我的臺灣學生普遍對大陸有好感與期待。我也會提醒他們:想在大陸脫穎而出,靠的不是優惠政策,而是要有真本事。
我在臺大教書的時候,每節課都坐在最前排的幾個人一定是大陸的交換生,他們積極發言提問,表現最好、素質很高。所以我說,臺灣青年要想在大陸發展,其實并不容易,大陸的競爭非常激烈,學生普遍優秀。臺灣青年不能只圖惠臺政策的便利,而要利用這個機會下苦功。
記者:一些沒來過大陸的臺灣青年,對大陸存在哪些誤解呢?未來應當如何進一步深化兩岸青年交流、促進“雙向奔赴”?
苑舉正:說句實話,對于不了解的事物常會感到害怕是人之常情,這主要是因為民進黨當局長期通過限制旅游、管制言論、模糊宣傳等方式制造對大陸的負面印象。但其實這些手段在逐漸失效,因為大陸的進步是實實在在的。從我上個世紀80年代末首次來大陸探親至今,發展有目共睹。

1月17日,臺灣青年在河北崇禮體驗滑雪。新華社發
許多臺灣人想來大陸看看,他們仰慕祖國的大好山河,但是人員來往受限,會加劇彼此的疏離。因此,我們應設法打破這種人為制造的隔閡,鼓勵各年齡層的臺灣人來大陸旅游、休閑、學習或工作,從實際體驗中認識大陸。
我作為臺大的老師,也自然成為了校內了解大陸的“窗口”,希望能把大陸真實的樣貌帶回臺灣,讓更多人看見。如果臺灣不正視大陸廣闊的機會,其實就是在斷送自己的未來。
島內高度分裂的氛圍蔓延至校園
記者:在您看來,島內青年存在哪些生活上、發展上以及心理上的困境?
苑舉正:臺灣年輕人現在面臨的局勢是一場正在上演的悲劇。很多人對未來看不清楚,只活在當下,三五天之后的事都懶得管,更別提三五年。這種短視思維背后,是教育、社會和政治共同作用的結果。
政治上,臺灣高度分裂,不論是“藍綠對立”還是“統獨分歧”,都已經蔓延到大學課堂。立法機構陷入僵局,“大罷免”風波更是讓年輕人對制度失去信心。
經濟上,臺灣表面看起來還能過得去,但其實正在面對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臺積電外移,其實是在“掏空”臺灣。很多人滿足于低欲望的生活,自以為安穩。但長期看,這種情況無法支撐社會持續發展,也不利于年輕人真正追求事業和夢想。
我希望臺灣年輕人能認清現實,真正思考自己要什么,不是靠別人說服,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大陸已經取得了主動權”
記者:4月,特朗普宣布對臺灣征收32%的“對等關稅”,并啟動“232調查”,目標直指臺積電。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甚至說,已有計劃嚇阻、制止大陸對臺“軍事入侵”,主張打造“地獄景象”進行應對。目前島內如何看待美國的對臺政策?
苑舉正:美國的政策取向在臺灣非常受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海峽兩岸的局勢。
截至目前,特朗普第二次執政以來的內外政策都沒有取得真正的進展。其關稅政策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后續還要進一步博弈。他當初放言“24小時內解決俄烏沖突”,但普京并沒有實質性地配合他,這種局面倒逼特朗普承認需要中國的幫助。特朗普這個人的性格比較狂傲自大,但是我們看到,他最近幾次談及中方,態度和口氣都在放緩。而特朗普態度的變化,會對島內很多人帶來影響。

臺積電標識。圖源:視覺中國
近年來,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迅猛,成果不斷涌現,這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在全球變局下,中國是最大的穩定力量,地位只會更加重要。在對臺問題上,大陸已經取得了主動權。別看現在賴清德“作”得厲害,他越“作”,他的結局就越麻煩。
臺灣的未來將更多依賴于兩岸的共同發展與合作。我想,統一問題未來會順水推舟地逐步實現,臺海局勢將自然走向統一。
民進黨不裝了,“當家人”專鬧事
記者:“大罷免”是目前島內倍受關注的重要事件,您認為它將給島內局勢及兩岸關系帶來哪些影響?民進黨當局一味對在野黨趕盡殺絕,會帶來哪些后果及連鎖反應?
苑舉正:大陸民眾可能不了解,“大罷免”其實是臺灣選舉制度的產物,根源在于島內政治制度的固有缺陷,選出來的往往不是最有能力的人,而是最“討喜”的人。
臺灣的“罷免制度”被民進黨設計得過于寬松,門檻低、流程簡單,導致政治人物頻繁被罷免。被罷免掉的人沒別的事可干,他會等下一次政治上的機會,如此循環往復、搞來搞去,形成“永無寧日”的惡性循環。
更嚴重的是,民進黨這次不裝了,直接由賴清德下場攪局。俗話講,當家不鬧事,但現在“當家人”專鬧事,臺灣這樣搞下去還有什么未來?不僅破壞島內秩序,也損害所謂“民主形象”,成為全世界民主制度的反面教材。
“大罷免”再進行下去,很可能出現強凌弱、眾暴寡的情況,民進黨會乘機打壓異己、打壓統派。我呼吁,各界有識之士應當盡早聯合起來,合力對抗民進黨的倒行逆施。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