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5月29日下午,第六屆兩岸媒體人峰會的分論壇——青年媒體人對話—Z世代視角下的兩岸敘事創新,在北京飯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來自兩岸的行業領袖、青年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從TikTok上的生活碎片到AI技術賦能的文化傳播,以“代際共鳴”破解“信息壁壘”,為兩岸融合發展探索年輕化的敘事新范式。

社交媒體破圈,讓民心共融有了新可能
“當你意識到奧運會已是十多年前的事,《康熙來了》開播已過20年,就說明你老了。”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吳德祖借知乎熱梗切入議題,直言Z世代的認知坐標已悄然改變。他提到,曾經大陸年輕人通過《康熙來了》等節目構建對臺灣青年的認知,而如今B站等平臺正以“非傳統宣傳”的方式打破“信息壁壘”——當臺灣女生用“林志玲式”語調在B站講述甘肅扶貧故事并走紅時,這種“非刻板敘事”恰恰證明年輕群體在兩岸文化交流與對沖中的創新潛力。

甘南攝
在全球化傳播格局中,Z世代的“代際共性”可能超越政治立場。吳德祖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YouTube上中國女生的小提琴演奏視頻下,英文評論區的幽默自嘲與微博頗為相似,這種跨文化的網絡默契,在“甲亢哥”重慶直播、“小紅書難民”等現象中同樣顯現——當美國網民在小紅書對比物價、調侃“貓稅”時,兩岸青年的生活化交互早已讓民心共融有了新可能。

孫擇攝
《中國時報》總主筆陳琴富則用數據佐證這一趨勢:TikTok在臺月使用率超YouTube,小紅書取代Instagram成為年輕女性生活分享主陣地,臺灣中學生60%使用TikTok……陳琴富認為,民進黨當局用20年試圖塑造“天然獨”,但下一個世代的認知或許會因TikTok而發生逆轉。“或許用不了10年,因為平臺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在他看來,TikTok這類平臺已儼然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載體,催生出兩岸共通的流行文化。年輕人在高頻使用過程中,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行為模式,都會自然而然地受到相互影響,形成文化層面的互通與融合。
文化共鳴技術賦能,打破兩岸敘事局限
“兩岸的文化敘事不能停留在博物館里面,而是要變成可以觸摸的煙火。”《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社長、副總編輯孫璇以“三山國王”文化交流為例,講述臺灣青年在廣東祖廟尋根、共舞英歌的故事——紀錄片拍攝、短視頻比賽等形式,讓“同根同源”從抽象概念化為具體共鳴。
該報打造的“粵臺海”融媒體矩陣,在TikTok以2萬粉絲收獲1200萬觀看量,65%受眾來自臺灣;深圳文博會上,78歲的臺灣黑彩窯傳承人帶來作品“光芒四射”,他直言“我是中國人,希望中國在全世界光芒四射”,這條短視頻海外流量破百萬,印證了文化共情的傳播力。
技術賦能讓敘事突破地域限制。大眾報業集團組建山東數字文化集團,打造孔子數智大模型、中醫藥文化大模型,以“技術+文化”構建傳播新基建;北京市臺辦融媒體中心“京彩臺灣” 則實現“報刊網端臺”全覆蓋,抖音直播單場人次達2600萬。

孫擇攝
面對AI浪潮,臺中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莊子富強調:“AI已經來臨了,我們不要抗御它,我們能夠好好使用它。”同時,他提醒注意“人機差異”:“AI能生成新聞,但缺乏靈魂。”他建議青年媒體人用AI提高效率,把重復工作交給機器,自己專注創意與深度。
青年直接對話,突破兩岸交流人為阻礙
雖然如今兩岸交流受阻,但傳播創新從未停步。當臺灣青年通過短視頻認識大陸夜市,當大陸青年在網絡刷到臺灣街頭的煙火氣,那些平凡的生活片段正成為最動人的“敘事”。正如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呼吁:應大力鼓勵支持兩岸90后、00后的青年媒體人對話。“當前兩岸關系陷入僵局,兩岸媒體人更應該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創新傳播方式,突破兩岸交流的人為阻礙。”
羅祥喜坦言,“我們舉辦16場中評青年論壇,當兩岸青年坐下來面對面談論的時候,才會發現彼此關注的議題其實大同小異。例如就業前途、文化傳播、經濟發展等等。透過真誠的對話,許多誤解可以冰釋,貼上的標簽也會剝落。”

吳娜攝
梅花媒體集團數位營運部總監陳資尹則建議聚焦創業與出海案例,“臺灣電商從業者渴望了解大陸快時尚品牌的全球化路徑,這是天然的共鳴點”。
“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北京青年報新媒體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編輯徐飛鵬介紹,該公司以“1+N”矩陣打造青年特色平臺:以年輕態視角貼近青年關切,探索清新文風,以共情化表達拓展傳播影響力,注重服務青年,以“新聞+功能”提升媒體競爭力,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力量。據了解,《北京青年報》與“京彩臺灣”合作的《在京臺生法院實習最后一課》系列短片,以Vlog形式記錄臺生走進北京互聯網法院的見聞,引發島內媒體轉載與青年咨詢報名。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