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的北京,天高云淡,萬物競發。在經開區(亦莊)的現代化園區里,在兩岸科技工作者的熱切交流中,第28屆京臺科技論壇于9月21日圓滿落幕。這場以“共育新質生產力 攜手融合新發展”為主題的盛會,以“1+4+N”模式串聯起主論壇、平行論壇與N場配套活動,從智能醫療到數智綠能,從科技金融到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兩岸科技界、產業界代表600余人齊聚,用一場場頭腦風暴、一份份合作協議、一個個創新成果,為“兩岸一家親”寫下生動注腳,為“科技共融”注入澎湃動能。
一、變局中的堅守:科技合作成兩岸破局“關鍵棋”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單邊主義抬頭、技術封鎖加劇,全球產業鏈面臨“斷鏈”風險。然而,論壇上傳遞的信號卻清晰而堅定——越是風高浪急,兩岸越需攜手“抱團取暖”。正如中共中央臺辦副主任潘賢掌所言:“大陸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中的地位持續增強,而臺灣在高端制造、數位網絡、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優勢獨特,兩岸科技合作正是破解‘卡脖子’、應對變局的關鍵。”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截至目前,在京臺資企業已超3000家,兩地貨物貿易總額屢創新高;論壇現場,12家兩岸生物醫藥企業簽約,10家落地臺企共建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與臺資企業艾生智能簽訂骨科智能設備研發協議……這些成果背后,是兩岸產業“天然互補”的生動詮釋——大陸有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工業體系與政策支持,臺灣有精耕細作的制造經驗與前沿技術積累。正如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所說:“臺企要轉型,大陸是最佳舞臺;大陸要升級,臺灣的‘小而美’技術恰能補鏈強鏈。”
論壇上,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的判斷更顯遠見:“兩岸產業系統對接,不僅能優化布局,更能提升產業鏈國際競爭力。”從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到數智綠色協同發展,從科技金融到生物醫藥,兩岸正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共同繪制融合發展的“工筆畫”。
二、融合中的溫度:民生與創新共寫“兩岸一家親”
科技的溫度,在于惠及民生;融合的深度,在于心靈契合。本屆論壇的“多元視角”,讓“兩岸一家親”從理念照進現實。
醫療大健康分論壇上,首都醫科大學吳浩院長分享“數字醫療”實踐,臺灣圣保祿醫院游致顯醫師暢談“健康管理大數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與臺企簽約研發骨科智能設備……這些合作不僅聚焦“高精尖”,更直指“老幼病”——臺灣醫師全聯會黃啟嘉常務理事分享“老年人健康管理”,北京市豐臺區青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賈問櫻主任探討“數智賦能醫養結合”。正如臺灣中華婦女聯合總會主任委員雷倩所言:“科技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要讓發展成果‘有溫度’。”
論壇特別設置的“女性發展交流分享會”,更成為“她力量”的舞臺。《綻放女性之美——京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巾幗伙伴行動計劃》倡議發布,八位京臺姐妹共同宣讀“攜手共贏”宣言;臺灣婦女菁英聯盟會副總會長何枝容呼吁“用更具包容力的‘她智’推動融合”……這些細節讓科技論壇跳出了“技術圈”,成為兩岸同胞情感聯結的“連心橋”。
更令人振奮的是,論壇期間,臺灣嘉賓走進服貿會,參觀“臺灣形象展區”,實地觸摸大陸新質生產力的脈搏;青年企業家沙龍里,臺青們熱議“AI+醫療”“新能源+智能”等新賽道……正如一位參會的臺灣青年創業者所言:“這里沒有‘隔閡’,只有‘共鳴’——我們都想把日子過好,把事業做好,而融合正是最好的路徑。”
三、未來中的確定性:政策與服務筑牢“融合根基”
論壇的成果,離不開政策的托舉;合作的深化,更需要服務的保障。從中央到地方,從頂層設計到落地細則,大陸正以“真招實策”為兩岸科技合作“搭臺鋪路”。
潘賢掌明確表態:“大陸將持續擴大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為臺胞臺企融入新發展格局開拓更廣闊空間。”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夏林茂則給出“北京方案”:推進技術轉化、科技數據共享、標準互認試點,優化涉臺服務,解決臺胞實際需求。更具體的是,論壇發布了《兩岸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及政策體系3.0版,北京市藥監局解讀《支持創新醫藥高品質發展若干措施》,從臨床試驗到審評審批,從生產流通到投融資,全鏈條為臺企“松綁”“加油”。
企業的獲得感最具說服力。臺灣中天生技集團董事長駱孔明分享“全球首個糖尿病足新藥”研發歷程,感慨“大陸政策支持讓創新藥加速惠及患者”;悅康藥業、東曜藥業等大陸藥企代表則坦言,“與臺企在ADC技術、細胞治療等領域的合作,讓我們的研發效率提升了30%”。正如臺商朱智杰所說:“今年論壇更熱鬧了,越來越多臺商愿意扎根北京——這里有市場、有政策、更有‘家人’般的支持。”
結語:以科技之名,赴融合之約
從2025年的秋天回望,第28屆京臺科技論壇留下的不僅是一沓沓合作協議、一項項創新成果,更是兩岸同胞“共繪新質生產力”的堅定信心、“攜手融合新發展”的熾熱期盼。
當前,大陸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為兩岸科技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臺。無論是智能醫療的“小切口”,還是新質生產力的“大格局”,兩岸完全有能力以科技為媒、以創新為橋,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共同書寫“兩岸一家親”的時代新篇。
正如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所言:“抓住歷史大勢,扎根大陸市場,提升產業鏈合作水平,經濟合作必將注入持久活力。”我們相信,只要不斷排除政治干擾阻礙,京臺科技論壇必將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金色名片”,兩岸科技合作必將為民族復興注入更強勁的動力!
來源 | 中評社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