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春五月,兩岸媒體人再一次相約北京。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協辦的“第四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今天開幕,近70家兩岸媒體及相關機構代表共濟一堂,共話兩岸交流與媒體責任。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致辭。

劉結一致辭說,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治主張,為新時代兩岸關系指明了方向。兩岸媒體人是兩岸關系發展的參與者、記錄者和推動者。要秉持民族情懷,做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促進者,推動兩岸關系走近走實走好、兩岸同胞越走越親越近。要堅持正確導向,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多反映兩岸民眾加強交流與合作的呼聲和需求,多引導臺灣同胞思考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夯實民意基礎。要堅決反對臺獨分裂,積極引導兩岸民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做和平穩定的維護者。要創新方式方法,做兩岸媒體合作的開創者,共同擴大兩岸媒體的全球影響力與產業競爭力。
陳吉寧致辭說,兩岸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為兩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已成為促進兩岸新聞媒體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希望兩岸媒體人面向科技和媒體發展的新趨勢,用好京臺兩地科技和人才資源,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果,共同講好兩岸故事。當前北京正在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希望媒體朋友們繼續當好兩岸交流的領頭羊,推動京臺兩地在經貿科技、文化教育、青少年交流和城市管理等領域開展更多更深的交流合作,促進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
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在致辭中表達了加強兩岸互動交流、促進合作共贏,推進兩岸和平發展的美好愿景。
據介紹,本屆峰會共設一個主論壇及三個圓桌論壇。主論壇上,兩岸嘉賓圍繞“兩岸交流與媒體責任”主題,緊扣當下行業變革的新趨勢發表主題演講。影視文創圓桌論壇為本屆峰會首次設立, 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了更廣闊的平臺。
在峰會這個平臺上,大家不僅能坐而論道,還結出實實在在的豐碩成果。主論壇結束后,兩岸多家企業的負責人共同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其中, 北京出版集團與財團法人中華出版基金會、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北京國際設計周有限公司與旺旺中時文化傳媒集團北京分公司、山東廣播電視臺與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北京華鎏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臺灣智崴集團、創本普拉斯影視文化(北京)有限公司與《欒菊杰》劇本作者、臺胞闕仁村在活動現場簽署了密切交流與合作的協議。
除了交流座談,臺灣和大陸媒體人還將于5月11日共同參觀延慶區融媒體中心和世園會的中國館、臺灣園、媯汭劇場、世界館等,讓臺灣媒體人對如今北京融媒體的發展狀況及新趨勢加深了解,進一步促進兩岸媒體人彼此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自2015年以來,為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動兩岸媒體合作交流,北京日報報業集團攜手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成功舉辦了三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第四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的舉辦,通過更為深刻的議題,更加多樣的交流方式,為兩岸媒體人搭建高效溝通的對話平臺,進一步發揮加強兩岸同胞溝通了解、促進情感融合的平臺作用以及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中華民族歷史認同感的紐帶作用,共謀攜手發展愿景,共商合作發展大計。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和北京市領導陳元豐、杜飛進、齊靜,市政府秘書長靳偉出席開幕式。
知多一點:
精彩發言

人民日報社北京分社社長朱競若:
媒體是時代的瞭望哨。兩岸新聞交流已有30多年。當年,臺灣媒體人以不怕坐牢的勇氣,打破堅冰,表達兩岸民心民意。幾十年間,媒體人向大陸同胞介紹臺灣,心頭時時都有家國責任,時時都有兩岸和平。北京正在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那里有一個美麗的臺灣園。采訪中,參觀者告訴我們,他們心中的臺灣是這樣一種存在:它是余光中的《鄉愁》,是席慕容的愛情,是三毛的橄欖樹,是林青霞不老的容顏,是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是李宗盛、周杰倫的歌聲,是墾丁的綠野,是鄉間的民宿……
兩岸媒體人越來越認識到,只有精心選擇信息傳播的營養套餐,奉獻給讀者、聽眾、觀眾,才能使兩岸在交流互鑒中不斷厚植精神紐帶,共創和平美好的明天。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一個“萬物皆媒”的時代,講好新時代新的兩岸故事,是我們新的責任。

旺旺集團副董事長、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紹中:
不一樣的思維能夠改變我們對于一個事實的看法。當前,我們要認真思考兩個問題。首先,到底什么是媒體?在我看來,媒體需要具備全局觀。概括來講,媒體應該被定義為以機構化運作為基礎、具備議題設定能力和采訪撰寫編輯能力、并且在各大傳播平臺上傳播的組織。媒體人的根本價值,不在于你的營收,而在于你的閱聽眾。第二,媒體到底是一個什么產業?在現在的信息消費生態里,要思考如何配合閱聽眾,在不同的載體組合方式中,搭配不同的方式來服務他們。
總結來說,我對媒體有兩個體會:溝通、信任。溝通,就是要不斷隨著時代的變化,尋找適當的方式,用適當的語言,以適當的形式,與閱聽眾溝通。信任,指的就是作為不斷發聲的媒體,其軌跡的穩定性、對事件慣性的立場,會給閱聽眾一個安心感、信任感的暗示。這就是閱聽眾對媒體的信任。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
兩岸媒體要識變,把握歷史趨勢,傳遞正能量。尤其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中,各種媒介形式,各類發聲渠道,各種各樣信息,真假難辨。需要兩岸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敢于并善于擔當起促進兩岸民眾互相了解、增進認同、加深感情、加強合作的社會責任,為兩岸民眾多方呈現客觀、真實的資訊與社會生態。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傳媒領域最顯著的一個影響就是媒體從單一走向融合。要應變,建設融媒體,形成新格局。打通各類傳統媒體的形式限制,突破地域限制,推動兩岸傳媒企業、傳媒高校、傳媒學子之間的共融發展。“融”還在于集聚兩岸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創新內容產品與話語方式,共同打造華語媒體新高地,共同擴大兩岸媒體的全球影響力。

臺灣經濟日報社社長黃素娟:
兩岸經濟交流40年,媒體通過報道記錄了那些重要時刻。南宋詩人楊萬里有一首詩:“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兩岸經貿關系雖有曲折,但從長期來看是不斷往前走的。所以我想說經濟的規律和市場的力量非常強大,就像是萬山之中奔流而下的溪水,我們應該因勢利導,經由兩岸經貿的交流實現互利共贏,讓“堂堂溪水出前村”。

百度app總編輯陳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與途徑發生改變,媒體所具有的“內容生產”與“受眾連接”兩個功能屬性隨之改變。媒介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激發了受眾的潛在需求,人們獲取信息的頻度和程度也大大增加。新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平臺責無旁貸地需要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正是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4月18日臺灣花蓮發生6.7級地震,百度搜索指數和資訊指數是日常值的4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網民對臺灣同胞的關切,是兩岸同心的真實寫照。
當下,百度正在將技術優勢全面賦能融媒體發展。如果有機會,我們也愿意嘗試與臺灣媒體探索大數據與“百度人工大腦”技術賦能的合作。

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
歷史如長河,歲月如歌。今天的主題和發言,讓我心中泛起一首歌: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兩岸之間的“大河”其實是一條海峽。兩岸中間雖然有“大河”的波浪,可是媒體如風。這個風不是臺風狂風,而是和煦的春風、暖風。希望通過兩岸媒體的共同合作,真正把具有稻花香的富足愿望和鄉里鄉親的泥土味兒,真正地帶到兩岸。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