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是收獲的季節。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西馬坊村的800畝稻田,一片一片,金黃、黃綠、深紫、緋紅,藍天白云下,沉甸甸的稻穗搖曳著,似低頭私語,又隨風蕩漾,像在醞釀一場氣勢磅礴的豐收大合唱。

10月11日,海淀區上莊鎮與高雄市美濃區通過視頻連線,共同開展了“亮三山五園底色,再現京西稻美景——兩岸共享華夏稻文化、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
長在皇宮里的水稻什么樣?活動伊始,兩岸嘉賓與現場觀眾對“皇家貢米”京西稻產生了濃厚興趣。據京西稻保護人杜振東介紹,北京種水稻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但京西稻真正名噪一時是在清代,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悉心培育130年而成為皇家貢米,京西稻也是我國農業史上罕見的皇帝親自參與培育和種植的糧食作物。基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水稻品種,2015年11月17日,海淀京西稻被列為第三批23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之一,進入了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行列,成為海淀區的一張金名片。

中華文明以農而立,兩岸在農耕飲食文化上一脈相承,據高雄與會專家介紹,美濃是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美濃的稻米文化在全臺也很出名,這里有兩條溪流灌溉,還有充足的光照與良好的土質,一年三季稻米收成,最特別的是這里的稻米有芋頭的香氣。
活動現場,在北京生活20多年的臺胞林圣庭與在美濃的母親及哥哥進行了視頻連線,互道平安祝福。當母親與哥哥看到活動就在一望無際的稻田旁舉行時,發出了陣陣贊嘆,并讓林圣庭能帶著美濃的稻米回到祖國,讓對岸的家人嘗嘗臺灣稻米的味道。北京會場也向高雄朋友發出互訪交流的邀請,活動現場洋溢著溫情與感動。

本次活動除對兩岸稻作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知識進行分享外,還運用多種形式共慶“中國農民豐收節”,再現京西稻美景。以京西稻田為背景的太平鼓表演《鼓舞新生活》營造出熱烈如火的氣氛,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京西稻的傳說》活靈活現。高雄現場帶來了由社區居民演出的獨具地方特色、傳承客家農耕文化的《客家戰鼓雄風》《快樂滿山園》等精彩節目。

稻米文化情連兩岸,既是對豐收的喝彩、對勞動的歌頌,也是對盛世中華五谷豐登的禮贊。活動現場兩岸多次連線互動,一起云收割、慶豐收,兩個會場洋溢著激動的掌聲、親切的問候、溫暖的情誼。
北京市臺辦及海淀區領導,海淀區臺辦領導,海淀區上莊鎮50位農民朋友與高雄市美濃區40位農民朋友共同參加了本次活動。(作者:魯麗玲)

Tips:京西稻
康熙《幾暇格物編》記載,康熙在西苑豐澤園中開田種稻,一日忽見一株水稻“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便收藏其種。次年種植,果然早熟,且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因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四十余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御稻”就是后來人們說的“京西稻”。
也有傳說,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攜回紫金箍水稻良種,在京西試種,稱之御田;所產米供宮廷食用,稱之貢米,即京西稻。
有學者認為,《紅樓夢》中的“胭脂米”即是京西稻。《紅樓夢》第53回烏進孝向賈府進貢,其中寫道:“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雜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其他米糧都是五十斛,唯有胭脂米僅有二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