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西城區文聯主辦,西城區民間藝術家協會、高雄市中華兩岸關系發展促進會協辦的“同上一堂非遺課”海峽兩岸在線非遺教學活動,在京臺兩地線上線下聯動開幕,臺灣會場60余人、北京會場40余人共同見證了非遺魅力。

西城區文聯駐會副主席童薇對出席活動的各位嘉賓表示了熱烈歡迎。她表示,希望此次活動不僅能夠搭建起一個傳承發揚兩岸非遺文化的交流平臺,也能在此平臺上增進相互理解,取得藝術上的共同進步,不斷拓寬、走深這條以民間藝術凝聚情感的文藝道路,舉好精神之旗、樹好精神支柱、建好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高雄市左營區社區聯合發展協會理事長朱明德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兩岸在文化傳承上一脈相承,尤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更是體現文化同源的特性,希望兩岸同胞繼續手牽手、心連心,讓文化傳承做到線上線下同步,讓傳統文化在臺灣扎根。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侯仰軍在致辭中表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弘揚好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兩岸文化交流成就來之不易,文化交流任務依然繁重。希望大家通過不懈努力,守護共同的文化財富,為弘揚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新的貢獻。

開幕式上,北京、高雄兩地精彩演出同步上演,會場充滿歌聲、音樂聲、掌聲。北京青年評書演員張準帶來的評書《大美西城》,充分展現出北京千姿百態的民俗風情,帶動全場氣氛。高雄會場的表演《青花瓷》、二胡演奏《望春風》和舞蹈表演《討海人》聯翩而至,熱情洋溢,將本次視頻連線活動推向了新高潮,也展示了兩岸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

“紅色和白色是主色,請在手心揉成團,紅色如核桃大小,白色如中藥丸大小。紅色做兔兒爺的身體,白色做兔兒爺的頭部。其余顏色如黃色、紫色、綠色、藍色等也揉成團,如拇指指甲蓋大小……”這是非遺文化面塑代表性傳承人馮慧蕓老師在為臺灣高雄的觀眾現場教學如何制作面塑兔兒爺。現場還推出了非遺項目展示及體驗活動,并組織京臺兩地居民親手體驗,在線互動交流,共同感受非遺技藝傳承千年的文化記憶。

自2013年起,中國民協積極開展民間文藝小分隊赴臺展演工作,并逐漸從高校走進了中小學校園,從劇場走入了社區,從臺灣北部延伸到了南部,力求通過民間文藝表演、展示、講演方式,將祖國豐富、優美的民間文藝和風俗文化介紹給臺灣民眾和青少年,使其對兩岸之間的文化血脈有更形象、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西城區民協主動謀劃,將線下參訪轉變為線上互動,通過“云交流”模式將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繼續開展下去,兩岸民間藝術家和民眾的聯系持續不斷加強。
京彩臺灣